第(1/3)頁 這些禁軍離那些跪坐示威的人還有一丈多遠分成了兩隊,踏著整齊的腳步,沒多久將這些人圍了起來。 禁軍齊齊的將手中的武器杵到地上發出的聲音,讓許多人忍不住有些顫抖。 禁軍守衛皇宮本就是大唐士卒中最精銳的,而大唐承平不久,這些禁軍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能活下來, 誰手上沒有幾條人命,身上自然帶著一股殺氣。 領頭的四人開始看到這些禁軍的時候,并沒有多少表情,但是當被禁軍圍住的時候,感受到一股駭人的殺氣,心里也有些慌亂。 “這些禁軍該不會要對我們動手吧?” “孫先生,現在應該怎么辦?” “孫先生,快想想辦法。” 那些跪坐的士子大多和賀瑜根本沒有關系, 有的是敬重賀瑜的名聲, 聽到賀瑜被林軒氣死,憤怒之下前來的。 有的是抱著刷一波名聲來的。 他們覺得人數眾多,李世民不可能對他們怎么樣,最后很可能妥協。 而能逼得皇帝妥協,參與的人也有了吹噓的資本。 正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讓他們搖頭晃腦的吟詩作對,他們自然沒問題,但是讓他們直面禁軍,他們沒幾個能保持淡然的。 被眾人稱呼為孫先生的,名叫孫航。 孫航乃是太和書院的夫子,賀瑜死了,太和書院就以他為主。 表面上這次跪坐示威,是他和賀瑜的幾個弟子一起帶頭的,這些人自然把他當做了主心骨。 孫航心里也有些慌亂,但是表面卻做出一副鎮定的樣子,說道:“不要慌,陛下愛才,天下聞名, 這些禁軍不敢把我們怎么樣的,否則定會引起天下士子的憤慨。” 那些士子一聽,倒是鎮定了不少。 李世民即位以后,深知人才對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意義,頗有遠見地指出:“治國之本惟在得人。”“為國之要,在于進賢退不肖。”因此他經常感到求賢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世上不是沒有千里馬,而常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伯樂。 貞觀二年,李世民對右仆射封德彝說:“要想使國家從根本上達到安定,惟有得到賢才。最近我命你舉薦賢才,卻沒見你推薦一個人。治理天下,政務繁重,你應當分擔我的憂慮和辛勞,你不推薦人才,我將托付給誰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