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虎字旗的修繕下,外城擴大了一圈,原本用來存放商隊貨物的地方,此時全部成了軍營。
張洪把第三戰區不少戰兵都安置在了這里。
除了孫傳庭帶走了部分戰兵去把守各處的工坊,第三戰區剩下的兵馬,大部分步卒戰兵都集中在了青城。
張洪站在青城的城頭上,看著出現在青城四周的蒙古騎兵。
在知道蒙古聯軍和清軍聯手準備南下的時候,他便決定了堅清壁野的策略,不與來犯的敵人正面交戰。
借助城池和墩堡,以逸待勞。
不管是蒙古聯軍,還是清軍,他不相信這么多大軍聚集在這里,能夠堅持太長時間,單單糧草就能夠把這么龐大的一支軍隊拖垮。
而且他還不用擔心敵人的這支大軍會南下攻打長城以內的地方。
草原上只有青城和少數的幾座不大的城池,剩下的都是墩堡,數量也有限,可靠近長城就不一樣了,很多明時就存在的邊堡,越過了邊堡又是一座座城池,威脅性比青城這邊更大。
敢南下邊堡那才是真的有來無回。
“這幾日城外不斷有蒙古騎兵出現在城外,看樣子蒙古人快要忍不住動手了。”師正高忠云在一旁開口說道。
一旁的張洪笑了笑,說道:“不打過一場,敵人怎么可能甘心退兵,參謀部那邊不是早就推斷過了,開戰就在這幾日。”
“我擔心的是豐州城那邊,他們那里雖然修了棱堡,可城中的守軍數量太少。”高忠云面露擔憂。
豐州城離青城很近,又是一座小城。
第三戰區得知蒙古聯軍和清軍即將來犯的時候,也曾考慮過要不要放棄豐州城,畢竟豐州城太小,駐扎不了太多的兵馬,一旦被敵人圍攻,無法保證豐州城內的守軍能夠堅持多久,甚至很大可能會城破。
不過,在多番衡量下,張洪還是決定留下這座豐州城,用來幫助青城分擔壓力。
之所以這么做,是源于對豐州城的信心。
豐州城與其他的墩堡不同,城外多出的一圈舊城墻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使騎兵無法直接威脅到內部的棱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