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吊橋被強行放下來后,還在敵臺,望樓和窗口睜眼張嘴,做懵逼狀的防守者們頓時遭到了一輪慘烈打擊。 早就分配好目標的一些士兵在200米開外突施冷槍,上百發(fā)子彈爭先恐后地鉆入了大門附近的窗戶和敵臺,只用了一輪,就將30多人的腦袋開了瓢。 看到滿地流淌的血液和腦漿,已經退到一旁的林三門先是嚇了一跳,然后他痛苦地閉上眼睛,搖了搖頭死掉的都是族中精銳,這些人連敵手的面都沒看清,就被打碎了腦袋。 吊橋放倒和族人的死,證明了林三門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然而這沒什么卵用,從劉縣丞念完檄文的那一刻起,林家寨就已經走上了對抗官軍的不歸路。 雖說名詞不一樣,但道理是古今通用的:動手之前低頭的,那叫起義,事后還能混個一官半職,再不濟政協(xié)也有位置。 而動手之后呢?那叫戰(zhàn)俘,現在投降?晚啦! 林三門知道,自家的性命現在已經是危如累卵,官軍在事后絕不會放過他這個族長的。林家這許多年來靠著匪伙大發(fā)橫財,氣焰滔天,如今那些殺掠的報應來了。族長之前不能帶著族人早降,事后可不就得拿自家的人頭還債? 官府是一定不會放過他的。 想到這里,林三門扭頭看了一眼那些正在大呼小叫的族人后,低頭,彎腰,默默地爬下了木梯。 第一輪排槍放過后,紅槍營的200名士兵便拉出了散兵線,開始邊走邊打。子彈像雨點一般鉆進了土樓正面的窗戶,1分鐘后,再也沒人敢探頭出來了。 在古人眼里很不專業(yè),稀稀拉拉的散兵線,很快就移動到壕溝旁,擺出了一個靜態(tài)的弧形陣線。現在雙方之間只隔了一道壕溝,即便算上高度差,斜線瞄準距離也已經縮短到了30米之內。 到了這個時候,槍聲反而停了下來:士兵們開始輪流舉槍瞄準,隨時準備精準射擊。在這個距離上,不說探頭了,從窗口伸出一根手指都會被瞬間打斷。 下一刻,戴著防暴頭盔,有機玻璃面板,渾身上下都裹得嚴嚴實實的b手就從吊橋上沖了過去。 b手懷中的包體積并不大炸碎一扇木板大門不需要太多。如果是對付那些被磚石堵死的城門,或許還要多扛幾包過去。然而對付這些壓根搞不懂先進戰(zhàn)術的鄉(xiāng)下土霸,一包就足夠了。 b手只用了幾秒鐘的功夫,就穿過了十余米長的吊橋。接下來他迅速將包安放在大門下方,然后拉發(fā)引信,轉身跑路。 在危急時刻,b手是可以跳進壕溝的。但是那樣做容易受傷:在壕溝底部,通常都會有竹簽和陷阱。 當然了,b手今天不需要跳溝。土樓上的防守者已經被徹底打懵,新穎,冷酷,優(yōu)雅的戰(zhàn)斗模式讓這些中古時代的冷兵器民壯無從適應,他們此刻正忙著在地上的尸體中亂爬,順便發(fā)出恐懼的嚎叫聲,完全顧不上腳下那個高速奔跑的人影。 站在幾百米外的吃瓜群眾們同樣也沒有看懂。 這些人里包括了當地的軍戶和民伕,另外還有大批閑人:一聽說官軍要剿滅銅鑼灣扛把子,十里鄉(xiāng)的吃瓜群眾全跑來了。附近的宗族地主們一個不拉,全部派出了戰(zhàn)地觀摩團隊林家寨的結局關系到老爺們下一步應對穿越眾的策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