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洵一行人又在賀州待了幾日。 確保刺史楚豐年、縣令宋良朋被押解送往長安后,趙洵親自主持了賀州災后重建工作。 首先是搭建起來屋舍。 這個并不困難。 這個時代的建筑主體是木質結構,建造起來很迅速。 事實證明,只要官府能夠起到榜樣作用,哪怕只是指導引領,老百姓們的效率也會有極大的提升。 說白了老百姓們缺的只是一個主心骨。 偏偏楚豐年、宋良朋等僚連這點事情都不想做,當真是該死。 當然,趙洵知道僅靠他們是不行的。 他們遲早要離開賀州,所以必須得有人能夠頂上來。 好在賀州的佐貳官別駕劉牧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之前只是被楚豐年壓制,郁郁不得志。 在楚豐年被逮捕押解往長安后,劉牧之這個副官理所當然的頂上。 趙洵仔細觀察了一兩日,發現這個劉牧之處理政務井井有條,是個干大事的人。 他這才放心,決定啟程繼續南下。 一路行來,趙洵從北地至南方,感觸最深的就是地方遠不如朝廷聽到的那么太平。 天災人禍不斷,老百姓們生活在極度困苦的環境下。 地方官不作為,只需要賄賂上官,就能得到上官的庇護。 朝廷中的大佬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皇帝自然覺得自己是千古一度,親手締造了治世太平。 趙洵發現自己能夠做的事情有限,他處置了一個楚豐年,還會有百十個楚豐年繼續坑害百姓,作威作福,除了不干正事什么事情都干。 歸根到底,還是要朝廷做出變革啊。 光靠所謂的巡查御史是不靠譜的。 這些時日來通過和這些御史朝夕相處,趙洵有了一個很直觀的感受。 那就是這些御史根本就不關心民生疾苦。 他們發出的那些所謂的振聾發聵的聲音,其實都是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 所謂賣直賣慘得名聲,求得是留名青史。 但實際上他們不會為百姓發聲,因為這樣既得罪人,獲利又太低。 御史不怕得罪人,但是一定要有等價獲得。 若是什么都得不到,御史肯定不會做這個沖鋒的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