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率部從朔州一路急行軍趕到長安,王忠益風塵仆仆,臉上寫滿了倦容。 疲憊,他真的是太疲憊了。 事實上不光是他疲憊,整支朔州軍都感到疲憊不已。 這樣的一支疲憊之師是不可能擁有強大的戰意的。 哪怕王忠益拿刀逼著將士們作戰也無濟于事。 王忠益當然也不會這么做。 他是一名統兵經驗豐富的老將,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 眼下王忠益最好的選擇就是率部進城,休整一番之后再做打算。 但是顯隆帝顯然不這么想。 至今仍處于憤怒之中的顯隆帝根本不允許王忠益和他的朔州軍進城,而是勒令王忠益在長安城外扎營。 王忠益有苦說不出,畢竟他有錯在先。 若不是他盯人不利,讓北方蠻族從朔州防區繞了過去,如今長安也不會面臨如此之大的壓力。 他既然理虧在先,自然沒有理由抱怨什么。 何況這是顯隆帝降下的圣旨。 若是他違背就等于是抗旨。 無奈之下王忠益只能下令在城外扎營。 背靠長安城的城墻,和京畿道的老府兵背靠背抱團取暖。 但是如此他們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糧食。 據說如今長安城中都鬧了糧荒,糧價暴漲,卻是一天一個樣。 城中缺糧,城外自然更不好過。 僅僅從眼下來看,王忠益旳朔州軍自備的糧食最多夠吃一個月。 一個月之后怎么辦? 若是北方草原蠻族撤軍了還好說,不然斷糧后果不堪設想。 北方草原蠻族自然不可能自己撤軍,所以只有把他們打退。 也就是說王忠益必須先讓朔州軍恢復氣力,然后真刀真槍的跟北方草原蠻族干一仗。 若能取勝,則他也算是戴罪立功。 如若不然,恐怕他免不了要被顯隆帝嚴加懲處。 如今朝廷上下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王忠益看,袞袞諸公沒有一個省油的燈,都是看菜下碟的主。 王忠益要想平安的度過這場風波,就需要慎之又慎,絕不能有絲毫的大意。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王忠益和北方草原蠻族比鄰而居,對這個老對手自然十分的了解。 可他仍然沒有大意,而是派出斥候四散偵查,盡可能的帶回有關草原蠻族的情報。 這不探不知道,一探卻是嚇了一跳。 原來北方草原蠻族這次足足調動了二十萬大軍南下。 這可是相當恐怖的數字。 要知道草原人丁稀薄,跟中原王朝那是完全沒得比。 大周有數千萬人口,要想拉出一支百萬大軍都得募兵。 草原人數總共就那么些,湊齊二十萬大軍,這是全民皆兵了吧? 不過草原蠻族做到這點也得益于他們骨子里的那份野性。 草原的男孩從小就騎馬,可謂是馬背上長大的。 他們的騎射本領一流,在單兵作戰的情況下確實要比中原王朝的士兵能力出眾。 可在大范圍陣地戰中,中原王朝士兵的執行力紀律性顯然要比草原蠻族的士兵高出一截。 也就是說越是大規模大范圍的作戰,中原王朝越占優勢。 這其中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中原王朝可以依靠車輪戰就耗。 一支軍隊打不過,那好,我兩支、三支輪番去耗。 這樣耗下來,草原蠻族的軍隊自然不怎么能扛得住了。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雙方的戰力不能差的太遠。 否則一觸即潰,士氣低落,說什么都是白搭。 通過這么長時間和草原蠻族的交手,王忠益其實也總結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經驗。 草原蠻族一般都是游擊襲擾,很少采取大規模的沖鋒。 因為他們一般都是輕騎兵,而輕騎兵幾乎沒有什么甲胄防護。如果發動大規模的沖鋒,面臨的很可能是極大的損失。 加之草原蠻族又是人丁稀薄,如果真的損失慘重,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過來。 草原從來不憐憫弱者。 如果一個部族的人口降了下來,戰斗力減弱明顯,就會被崛起的新部族取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屬于草原人的規則。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草原蠻族都不會貿然發動總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