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輯 大漢天朝-《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頁

    ●劉邦分封同姓王

    劉邦建立漢朝后,出于政治軍事的需要,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但劉邦對異姓王心存疑忌,因此,千方百計想翦除異姓王,讓同姓子弟為王來取代他們。

    首先,劉邦以企圖謀反罪逮捕韓信,撤其楚王稱號,貶為淮陰侯。將韓信的封地一分為二,劃分為兩個諸候國,任命從兄、將軍劉賈為荊王來統治淮河以東53縣,任命弟、文信君劉交為楚王以統治薛郡、東海、彭城等36縣。接著,劉邦又以謀反罪誅殺彭越,并率兵征伐英布,逼使韓王信、盧綰投奔匈奴。而后,以謀反罪廢除趙王張敖,改任為宣平侯。這樣,除國小勢弱的長沙王吳芮外,異姓王都被消滅。

    隨即,劉邦以天下剛剛平定、兒子幼小、兄弟少等為借口而分封同姓諸侯王,以統治關東地區。以云中、雁門、代郡等53縣立兄、宜信侯劉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濟北、博陽、城陽郡73縣立自己的私生子劉肥為齊王。

    此后,劉邦還封劉長為淮南王,劉建為燕王,劉如意為趙王,劉恢為梁王,劉友為淮陽王,劉恒為代王,劉濞為吳王等。到公元前195年,劉邦共封劉姓11人為諸侯王,這為“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匈奴白登困劉邦

    秦、漢王朝交替之際,北方的匈奴也趁劉邦同項羽在中原展開大戰的時機,不斷南侵。

    劉邦做了皇帝后,匈奴的冒頓單于(冒頓是人名,單于是匈奴王)帶領了40萬人馬向漢朝攻來,并包圍了韓王信(原韓國貴族,和韓信是兩個人)的封地馬邑(在今山西)。韓王信抵擋不了,便向冒頓求和。劉邦得知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劉邦辦他的罪,就投降了匈奴。

    冒頓占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劉邦親自帶兵趕到晉陽,和匈奴對峙。這是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寒風刺骨,天氣特別冷。中原的士兵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得受不了,戰斗力明顯減弱。但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交戰,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了幾回,匈奴兵都敗下陣去。后來,聽說冒頓單于逃到代谷(在今山西)。劉邦派出兵士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瘦得皮包骨頭,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贏。

    劉邦擔心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看看虛實。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把精兵埋伏起來了,陛下千萬不能上他們的當。”劉邦聽罷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是想阻攔我進軍嗎?”說完,命令士兵把劉敬關押起來。于是,劉邦率軍進攻匈奴,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就被四下里涌出的匈奴兵包圍起來。這些匈奴兵個個身強體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劉邦在部下的掩護下,拼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北面的白登山。

    冒頓單于的40萬精兵把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無法脫身。后來,劉邦在陳平的建議下以黃金、珠寶賄賂冒頓的閼氏(即匈奴的王后),請她在單于面前說些好話。

    冒頓單于聽了閼氏的話,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圈閃開一個缺口,放漢兵出去。至此,劉邦才逃回晉陽。

    ●呂錐封諸呂為王

    劉邦臨死前曾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用心良苦的他萬萬沒有想到,第一個違背誓約的就是他的妻子呂雉呂后。

    呂雉在劉邦奪取政權之后,就直接策劃誅殺功臣。她用權詐之術誅滅異姓王的做法,震驚了滿朝文武大臣。劉邦一死,呂后就迫不及待地把戚夫人抓起來,把她雙手砍掉,雙眼挖去,燒聾了她的耳朵,逼她吃了啞藥,把她扔在豬圈里,號為“人彘”;接著,她又派人毒死了年幼的趙王如意。呂后還有意讓惠帝去觀看戚夫人。惠帝見戚夫人被呂后折磨得不成人形,放聲痛哭,嚇得生了一場大病。后來,惠帝派人對呂后說:“這種事不是人干得出來的,我是太后的兒子,自認沒能力治理天下。”從此,惠帝不理朝政,不久便抑郁而死。

    惠帝去世后,呂后找了一個嬰兒冒充是惠帝所生,由這個嬰兒接替皇位,自己則開始垂簾聽政。呂后為扶植呂家勢力,把她的內侄、侄孫,如呂臺、呂嘉、呂祿、呂通等封為王,還讓他們掌握了軍政大權,在朝廷中形成了呂氏外戚集團,由此開始了呂氏專權漢朝的局面。

    ●周亞夫平叛七國

    漢景帝劉啟殺了晁錯后,但吳、楚七國并沒有停止戰爭行動,還是繼續向長安方向進攻。劉啟無奈,只好派精通兵法和作戰藝術的太尉周亞夫去平叛。

    周亞夫率軍平叛途中被一個叫趙涉的人攔住,給他獻了一計,周亞夫采納了趙涉的建議。趙涉的建議果然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吳、楚聯軍的糧道被周亞夫率領的大軍很快截斷了,使得七國聯軍的糧草供應發生很大困難,士兵因為饑餓而紛紛逃散。周亞夫抓住時機發動猛烈進攻,大勝吳、楚七國聯軍,楚王劉戊畏罪自殺,吳王劉濞帶著幾千人殺出重圍,逃竄到長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蘇丹徒)。劉濞想聯合東越兵東山再起,周亞夫發出懸賞千金的布告通緝他,因此東越人不但沒幫助他,反倒乘機殺了他,把他的首級獻給了周亞夫。

    經過約三個月的戰爭,七國之亂終于被平定。七國之亂被平定,漢文帝臨終時的囑托果然應驗。

    ●文景之治漢朝興

    “文景之治”是指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的升平景象時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第一次讓后人稱羨的時期。

    劉恒在公元前180年被宗室大臣迎立為帝,在位23年,死后溢曰文。劉啟是劉恒的兒子,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死后溢曰景。根據傳統溢法,“道德博聞日文”,“由義而濟曰景”。文與景都是上好稱呼。而劉恒與劉啟減輕刑法,減賦稅,親儒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又不大更張,一意與民休息。父子兩人恭儉無為,在中國歷史上造成“文景之治”。

    劉恒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后曾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劉恒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7年,曾兩次將租率減為三十稅一。此后,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制。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三年而一事”。公元前155年,劉啟又把秦時17歲服徭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服,而著于漢律的服役年齡則為23歲。此外,劉恒下詔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劉恒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

    劉恒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數罪大之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劉恒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投入宮中做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劉恒明令廢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劉恒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劉啟又減輕了笞刑。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劉恒個人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劉恒還禁止祠官為他祝壽。劉恒自己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帳不施文繡。劉恒曾想建造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于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于是作罷。因為劉恒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二帝先后統治了近40年。據史書記載,由于經濟的復蘇,百姓人給家足,國家倉庫中堆滿錢糧,串錢的繩子日久而腐爛,糧食年年相積而陳舊變質。因此,國家財富盈溢,社會人口激增,為后來漢武帝劉徹攻伐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漢武帝獨尊儒術

    董仲舒是西漢的思想家、政論家,還是個精通儒家學說的大學問家,他治學精勤,在景帝時曾做過博士官。董仲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政治上的齋要,改造了由孔子創立、經孟子發展的儒家學說,并且把各家學說和陰陽五行等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學說變成了一種為封建政治制度服務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論。

    劉徹登上帝位后,在竇嬰的輔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詔各郡縣,舉薦賢良方正、直言進諫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黃仲舒向劉徹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議,意思是說: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間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變化的,皇帝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權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從皇帝,就是服從天道。為維護封建秩序,他特別強調提出了“三綱五常”。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間,必須嚴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禮節,絕對不允許違反這種禮節。

    劉徹認為董仲舒的建議很適合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竇太后崇信“黃老學說”,極力主張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劉徹不敢得罪祖母,只好讓董仲舒去做江都相。

    竇太后、田太后死后,劉徹下令在政府里設置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在五經博士下面設置了五十名弟子。這些弟子只在五經博士的指導下攻讀儒家經書,并規定每年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他們只要在五經中能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優良的還可以做大官。后來,博士弟子的人數逐漸增加到3000人。這樣一來,學習儒家的經書,取得優異成績便成了學士們做官的主要途徑,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便逐漸被排斥、摒棄掉了。依靠儒家學說做了官的人,自然會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論來幫助劉徹治理天下、輔助朝政,并用儒家學說來教育后代。這便是歷史上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客觀地說,獨尊儒術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張騫奉命通西域

    劉徹親政后,隨著國力的強盛,他就想以武力拓邊。為抗擊匈奴,劉徹決定與另一個游牧民族大月氏聯合起來。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劉徹之命出使大月氏,率領百余人,從長安出發,踏上征途。

    張騫一行出了隴西,進入了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匈奴騎兵發現了他們,就把他們抓了起來。匈奴單于把張騫等人全部扣留下來,為了讓張騫投降,單于還給他找了個匈奴族的妻子。面對單于的威逼利誘,張騫始終沒有屈服。10年后,匈奴人放松了戒備,張騫帶著部下逃了出來。他們向西走了數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在今中亞)。

    大宛國的國王派向導和翻譯把他們送到了康居,康居人又把他們送到了大月氏。張騫到了大月氏,以為他的使命可以完成了,不料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大月氏自從與匈奴交戰失利后,遷居至媯水(今阿姆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大夏國,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里土肥水美、物產豐饒,大月氏已不想再與匈奴交戰了。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多次勸說大月氏王與漢朝合作攻擊匈奴,都毫無結果,只好動身回國了。回國途中,張騫又被匈奴給抓住了。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了出來。

    公元前126年,張騫終于回到漢朝。這次出使歷經13年,張騫吃了不少苦頭,當年出使的百余人,僅剩張騫、甘父兩個。13年間杳無音信的外交使團突然歸來,震動了京師。劉徹給張騫、甘父加官晉爵,并懷著好奇的心情傾聽了張騫關于西域的報告。

    張騫出使,使劉徹詳細了解了西域各國的情況。過了幾年,劉徹派大將軍霍去病征討匈奴,漢軍打了大勝仗,消滅了匈奴騎兵3萬余人,還控制了西河(今河西走廊、甘肅等地)地區。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已沒有了障礙,于是,劉徹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這一次,張賽率領300多人的使團,帶著大批牛羊和金銀財寶來到了西域的烏孫。同時,張騫還派他的副使帶著禮物分別出使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國。

    烏孫王見張騫帶來了許多財寶,很高興。他派了使者隨張騫一同返回長安。烏孫使者受到劉徹熱情招待,他看到漢朝兵強馬壯、經濟繁榮,回去后報告了烏孫王。不久,烏孫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系。一年以后,出使西域各國的副使陸續回國,西域各國也派了使者前來長安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的關系日益密切起來。由于張騫功勞很大,劉徹封他為博望侯,因此,人們又稱他為“張博望”。張騫兩通西域,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宿松县| 庆元县| 青浦区| 罗定市| 兴海县| 衢州市| 高邮市| 上虞市| 普定县| 柳江县| 宁晋县| 嘉定区| 哈尔滨市| 恩施市| 揭西县| 泰顺县| 盐源县| 溧阳市| 绥宁县| 克什克腾旗| 洛扎县| 丹江口市| 元氏县| 红安县| 阿荣旗| 武冈市| 麟游县| 临夏市| 温泉县| 那坡县| 景德镇市| 岳池县| 泗洪县| 壶关县| 东港市| 习水县| 临高县| 漯河市| 丹凤县|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