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輯 流水的朝代-《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頁
●賈南風飛上枝頭
公元265年,司馬炎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之后,又在選立太子的問題上遇到了麻煩。
當時,楊皇后生了三個兒子,老大叫司馬軌,兩歲時就生病死了,老二司馬衷,老三司馬東,要立太子,只有在這兩個孩子中來選擇。按常理,應該選立年齡大的司馬衷為太子,可這個兒子智力非常差,七八歲了,連一個字都教不會,司馬炎不想讓他當太子,怕他長大后不會治國。可是楊皇后非常喜歡司馬衷,一天到晚在司馬炎面前嘀嘀咕咕,要立司馬衷為太子,還說,立太子應該按年齡大小來排列。司馬炎寵愛的趙夫人又在司馬炎跟前幫楊皇后說話,說司馬衷雖然現在糊涂一點,但他畢竟是個小孩,將來長大了說不定還大器晚成呢!司馬炎受不了這兩個人的天天勸說,加上楊皇后的哥哥楊駿等人也幫司馬衷說話,這樣,在公元267年正式立司馬衷為太子。
過了幾年后,太子已經十二三歲了,按皇家規矩應該選擇太子妃了,這又是一件大事。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太子妃子當然就是將來的皇后了,所以大臣們都很關心這件事。
車騎將軍賈充是晉朝的功臣,當年就是他幫助司馬昭殺掉了曹髦的,在征討蜀國時也立過大功,被司馬炎封為魯公。他正好有兩個女兒在家等待出嫁,年齡與太子相仿,大女兒叫賈南風,小女兒叫賈午。兩個女兒都不漂亮,而賈南風特別丑陋,如果公平地競爭,是沒有可能人選為皇太子妃的。賈充和妻子郭槐一商量,決定走走后門試試。
賈充的妻子郭槐買通皇宮里的仆人,給楊皇后送去很多禮物,又在楊皇后面前拼命地吹噓賈充的女兒怎樣有才,怎樣好品行,就是相貌差一點。楊皇后被人說動了心,又來勸司馬炎,說賈充是國家的功臣,他的女兒賈南風又有德行,又有才學,應該選作皇太子妃,至于相貌不怎么好看那是小事一樁。司馬炎經不住皇后的勸說,有點動心了。一次,在和大臣們宴會時,司馬炎又談起了為太子選妃的事情,侍中荀勖又極力稱贊賈充女兒,說得天花亂墜,司馬炎一高興,說:“那就讓賈充的女兒當太子妃吧!”這件事就這么定了下來。
公元290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即位為皇帝,這就是晉惠帝,惠帝封賈南風為皇后,丑女終于“飛上了枝頭”。
●八王之亂晉室衰
賈南風殺了司馬通,趙王司馬倫抓住了把柄,派禁軍校尉、齊王司馬同帶兵進宮逮捕賈南風。賈南風一見齊王帶兵進宮,大吃一驚,大叫大鬧,指望惠帝來救她,可無濟于事,趙王把她抓起來殺了。
從此,趙王掌握了政權,野心更大。公元301年,趙王干脆把晉惠帝軟禁起來,自己稱起皇帝來。趙王一即位,就把他的同黨,不論文官武將,或是侍從、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職。
各地的諸侯王聽說趙王做了皇帝,都想奪取這個寶座。這樣,在他們之間就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廝殺。參加這場混戰的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同、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順、長沙王司馬義、東海王司馬越,加上已經被殺的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一共有八個諸侯王,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前后延續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個都死了,留下的最后一個東海王司馬越,毒死了晉惠帝,另立了惠帝的弟弟司馬熾,這就是晉懷帝。
八王之亂期間,全國死亡人口達數十萬人,許多城鎮均被焚毀,使西晉初年并不發達的社會經濟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與此同時,關東地區又爆發了罕見的蝗災和瘟疫,致使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激化并爆發了。
●劉淵稱皇帝建漢
劉淵字元海,新興(在今山西)匈奴人。公元304年,劉淵起兵反晉,自稱大單于。同年十月,劉淵對眾宣稱:“昔漢有天下之長,恩結于民。吾者漢氏之甥,結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于是,建國號為漢,劉淵即漢王,尊蜀漢劉禪為孝懷皇帝,建元元熙。劉淵稱王建漢后,勢力不斷增長。石勒造反兵敗,率領胡人部落幾千人、烏桓部落兩千人歸順劉淵,上郡(今陜西北部)四部鮮卑陸逐延、氏酋大單于徽、東萊王彌等也都投奔劉淵,這樣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鮮卑、氏、羌等各族組成的反晉力量,劉淵稱帝的意圖也漸明顯。為給建立帝業做準備,劉淵四處出兵,頻繁侵略晉地。
公元308年冬,劉淵正式稱帝。公元309年正月,劉淵又根據太史令宣于修建議,正式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
●永嘉之亂洛陽陷
永嘉是西晉懷帝年號。永嘉年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荒亂年代,此時劉淵已建立漢國。
公元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即位。劉聰派劉粲、劉曜及王彌領兵攻占洛陽,石勒南下襄陽。在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石勒大敗晉軍,晉軍死十余萬人,主力在此役中喪失殆盡。六月,漢軍攻陷洛陽,俘晉懷帝,殺晉官民三萬余人,縱火焚燒了宮殿官府。除兵革變亂外,永嘉年間還發生了大早災,又流行瘟疫,致使人民大量死亡。史稱“永嘉之亂”。
●司馬鄴長安稱帝
晉懷帝司馬熾于公元311年被俘后,晉室無主,一些大臣將領紛紛組建行臺。行臺本是為軍事需要而在京師以外設立的代表中央政權的臨時機構。此時西晉各地行臺有四:司徒傅抵在河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大將軍荀唏在倉垣(今開封東北)、大司馬王浚在幽州(今北京附近)、司空荀落在密縣(在今河南)所設的行臺。
公元311年夏,劉架、劉曜進攻長安,南陽王司馬模兵敗被殺,長安失陷。馮翎太守索琳與安定太守賈正等集中各路兵馬5萬人,進軍長安。經過大小上百次的交戰,劉曜放棄長安,擄掠長安青壯男女8萬人返回平陽。索琳、賈疋等收復長安,擁立晉武帝之孫秦王司馬鄴為太子。
公元313年春節,十六國時,漢國國君劉聰宴請群臣,令司馬熾身著青衣為眾人斟酒。晉舊臣庾珉、王熾見司馬熾受此大辱,不禁號啕大哭。劉聰不悅,后將庚珉等多人斬殺,并毒死司馬熾。
司馬熾被殺的消息傳入長安,14歲的司馬鄴正式即位,稱愍帝,大赦,改元建興。時長安雖為國都,初經浩劫,滿目瘡痰,殘破不堪。城中百姓不足百戶,篙草叢生,荊棘成林。公私車乘不過百輛,朝廷百官既無朝服,也無綬印。
司馬鄴以索琳為尚書仆射,領太尉,掌握軍國大政。后又下詔,以南陽王司馬保為右丞相,督陜西諸軍事;瑯邪王司馬容為左丞相、大都督,督陜東諸軍事;并讓幽并二州的地方官和左右丞相,率兵攻平陽、洛陽,入衛長安。但此時的皇帝詔令如同廢紙,各王擁兵自保,堅守自己的地盤,身在長安的司馬鄴,難以令行天下,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
●石勒襄國建后趙
漢國國主劉聰病死,漢國內部同時發生分裂。劉聰的侄兒劉曜接替了國主的地位。他覺得用漢朝的名義并不能欺騙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同年,漢國大將石勒在反晉戰爭中擴大了兵力,不愿再受劉曜的統治,也自稱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史稱后趙。
石勒是揭族人,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小頭目。年輕的時候,并州地方鬧饑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經給人家做過奴隸、傭人。有一次,石勒被亂兵捉住,關在囚車里,正好他的囚車旁邊有一群鹿跑過,亂兵紛紛去追捕鹿群,石勒才趁機會逃走。石勒受盡苦難,沒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農民,組成了一支強悍的隊伍。劉淵起兵以后,石勒投降漢國,在劉淵部下當了一員大將。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石勒從小沒有像劉淵那樣受過漢族文化教育,不識字。石勒擔任大將以后,漸漸懂得要成大事業,光靠武力不行,還需文略。于是就依靠一個漢族士人張賓,頒制了許多政治措施。他還收留了一批北方漢族中的貧苦的讀書人,組織了一個“君子營”。
由于石勒驍勇善戰,加上有了張賓一批謀士幫他出謀劃策,石勒的勢力日漸強大。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陽一戰中消滅了前趙主力,第二年入關滅前趙,“秦隴悉平”。到此時,除遼東慕容氏、河西張氏以外,石勒統一了中國北部。以淮水為界,形成了與東晉南北對峙的形勢。次年,石勒在襄國自稱皇帝,仍定國號為趙。
●陶侃搬磚志不遺
陶侃原是王敦的部下。后來,陶侃立了戰功,做了荊州刺史。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說他壞話。王敦把他調離到廣州。那時候,廣州是很偏僻的地方,調到廣州等于是降了他的職。
陶侃到了廣州并沒有灰心。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從書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搬運到屋里。每天都這樣做,別人看了感到很奇怪,忍不住問這是做什么。
陶侃說:“我雖然身在南方,但心里一刻都沒有忘記收復中原。如果閑散慣了,將來國家一旦需要我出力,怎么能擔當得了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這個鍛煉身體。”
王敦死后,東晉朝廷把陶侃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荊州的百姓聽到陶侃回來,都跑出來歡迎他。
雖然提升了官職,可陶侃還是謹慎小心。荊州衙門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從來不放松。他手下的一些官吏,經常喝酒賭博,因此而耽誤了公事。陶侃知道后,非常生氣。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賭具全都沒收并毀掉,還鞭打了那些官吏。從這以后,誰都不敢再賭博喝酒了。
有一天,陶侃到郊外去巡視,看見一個過路人一邊走,一邊隨手摘了一把沒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陶侃馬上命令兵士把這個人捆綁起來,狠狠地打了一頓。人們聽說刺史這樣愛護莊稼,種田就更有勁了。荊州地方也漸漸富裕起來。
陶侃一生帶了41年的兵,由于他執法嚴明、公正無私,大家都很佩服他。在他管轄的地區,社會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敦煌石窟的開鑿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離敦煌城東南40里的三危山和鳴沙山交接處的崖壁上面。有兩公里長,現存洞窟7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尊。
莫高窟是從公元366年開始開鑿的。相傳有個和尚名樂尊,西游到三危山下,一天黃昏時刻,忽見山峰放射出萬道金光,好像千萬個佛。他認為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對面的巖壁上開鑿洞窟。
北魏年間,佛教徒繼續在敦煌筑建石窟。北魏石窟有禪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頂窟三種樣式。窟中所造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者彌勒佛,主像的兩側通常是兩個夾侍菩薩像。壁畫主要是佛傳、本生和因緣故事。壁畫多數以土紅色做底色,使用青、綠、赭、白等色彩的顏料進行描繪。北魏時期開鑿的石窟是當時人們高超繪畫和雕塑技巧的歷史見證。從此以后1000多年里,各朝陸續在此開鑿洞窟,隋唐時達到高潮,現存洞窟中十分之七是唐代開鑿的。
由于這里石質比較松脆,不適于雕刻,所以石窟藝術表現為更細致、更精美的大型壁畫和塑像。這一時期壁畫的題材主要是以佛說法圖和佛本生(前生)故事為主。說法圖一般是一佛在中間,兩菩薩侍立左右,其他還畫了散花奏樂的飛天在空中飛翔。所謂佛本生故事,主要描寫釋迦牟尼一生的歷史故事,以及他在過去世道中舍身行善的故事畫。故事內容不外是教人慈悲、忍辱、不抵抗,但它為我們保留了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畫面。這些塑像、壁畫,氣魄雄偉、形象生動,不僅具有偉大的藝術價值,而且富有史料價值。
●五胡十六國紛立
從公元309年到公元439年這130年的時間內,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人民不斷起義,共有匈奴、鮮卑、揭、氏、羌五個民族,我國古代把少數民族人稱為“胡人”,所以這五個民族被稱為“五胡”。他們的起義成果往往被少數民族的上層貴族分子所奪取,前后建立了十六個政權(另外還有冉魏、西燕、后蜀政權,習慣上不計算在內,共有十九個政權)。這十六個政權互相攻戰,乍興乍亡,建國的時間都很短暫,而且特別混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特殊的時期,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或簡稱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時期,政權的不斷更迭變化,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冉閔稱皇帝建魏
公元350年,冉閔自稱皇帝,國號魏。石趙殘余勢力投降于冉魏,后趙滅亡。
冉閔在建立魏國的過程中煽動民族仇恨,對胡羯不論貴賤、男女、老少一律誅殺,共死20余萬人,以致漢人高鼻多須者多濫死。這一民族報復政策導致了自己的孤立。冉魏建立后,立即與東晉政府聯系,請求派兵共同討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實行九品官入法,以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在經濟上,開倉散糧,以求得百姓的擁護。在軍事上,竭力與后趙殘余勢力石祗、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爭衡。由于殘酷的民族仇殺和連綿的戰爭,加之饑饉,先前被遷到冀州、司州的胡漢各族人民數百余萬各還本土,路上互相殺掠,饑疫死亡甚眾。冉魏轄地漸小,人口銳減,農業生產陷于停頓,于公元352年終為前燕所滅。
●慕容三代建前燕
慕容氏原來分布于遼東與遼西,曹魏時期發展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到西晉時,已經成為東北塞外一支強大的部族。
公元294年,慕容魔將都城遷至大棘(在今遼寧),部落開始定居并從事農業生產,又吸取了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辦法,部族開始向封建制過渡。慕容魔是一個有遠見的胡族酋長,他利用西晉瓦解機會和遠離強敵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勢力。他廣泛地拉攏漢族地主分子,“推舉賢才,委以庶政”,北方著名大族人物河東裴嶷、右北平陽裕、渤海封裕、平原劉贊等,都受到他的重用。在十六國初期各政權中,前燕統治集團內部的胡漢矛盾最小。他還大力招徠漢族流民,在遼水流域設立僑郡以統流人,并對流人暫時予以免役,結果使他統治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十倍。流人對開發遼西經濟和促進鮮卑慕容部的封建化,起了重要作用。他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極力調和胡漢矛盾,并表示擁護東晉為宗主國,這對吸引漢人很有作用。
慕容魔死,子慕容魷于公元337年稱燕王,將國都遷至龍城,更向中原靠近。慕容毀為慕容魔之第三子,喜讀漢文書籍,為人雄毅,多有謀略,性好猜忌。初即位時,懼其諸位弟弟謀亂,就借故先殺弟慕容昭,又派人去監視弟慕容仁,后慕容仁逃到遼東平郭城(今遼寧鞍山)。公元336年初,慕容欺乘遼東灣海水結冰之時,親率三軍從海路經過300里直達平郭城下。因部將叛降,慕容仁戰亂被俘,慕容孰令其自殺,遼東遂平。
慕容皝稱燕王后,立妻子段氏為王后,兒子慕容儁為太子,以封奕為相國,韓壽為司馬,裴開為奉常。后派宋回出使后趙向石虎稱臣并以弟汗為質,請趙出兵擊段遼。
公元338年,慕容孰自攻令支(今河北遷安)以北諸城,大破段遼兵,搶劫無數畜產,遷5000戶居民退回棘城。后趙因其不守信用而自攻段遼,發兵10萬圍逼棘城,圍城達十幾日,后無功而退。慕容皝派子慕容格追擊趙軍,斬獲3萬余人。打敗后趙20萬大軍的進攻,使他的國力經受了考驗。他一方面大力開疆拓土,先后打敗鮮卑段氏,擊破高句麗,滅掉鮮卑宇文氏,襲破夫余,每次都擄掠大量人口,增加了他統治下的戶口。另一方面則積極發展經濟,下令“苑囿悉可罷之,以給百姓無田業者。貧者全無資產,不能自存,各賜牧牛一頭”。田租的征收方法“其依魏晉舊法”,即按屯田制分成辦法。結果,慕容氏統治下的農業發展很快,并且迅速完成了本族社會向封建化的過渡,為建立前燕奠定了基礎。
到慕容皝子慕容儁時,由于后趙統治的崩潰,給了他向中原發展的機會。慕容儁帶領20萬軍隊入塞,聯合后趙殘余勢力及氏族酋長符氏,打敗了冉閔。之后,慕容偏把國都先遷到薊(今北京市),再遷于鄴,成為雄踞中原的一個強大勢力。公元352年,慕容稿改稱皇帝,正式建立燕國,史稱前燕。
●前燕破鄴滅冉魏
公元351年,前燕首次擊敗冉魏。當年二月,魏主冉閔率軍10萬圍攻襄國,十分危急,后趙石抵遣使向前燕和姚弋仲求救。慕容擒命將軍悅綰率兵3萬與諸軍會合,以救后趙。冉閔親自率軍與悅綰、姚弋仲、石琨交戰。悅綰在距魏軍數里遠時,命少數騎兵拖著樹枝,揚起灰塵,以示人多勢眾。魏軍遠遠望見,十分驚恐。這時,悅綰與姚弋仲、石琨軍立即從三面攻擊冉閔軍。石袛也從后面沖殺而來,冉魏軍大敗,冉閔10萬大軍損失殆盡,僅率十幾個騎兵逃回鄴都。兩個月后,冉魏軍力復振,于鄴城擊敗石袛7萬大軍,石祗的大將劉顯遂斬殺了石抵,投降于冉魏。后趙大敗。
公元352年,前燕派慕容恪率軍攻魏,恰值冉閔攻取襄國后率部眾至常山(郡治在河北石家莊西北)、中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州)等郡游食。冉閔見燕軍來攻,便欲親率大軍迎擊。決心與燕軍一戰,消滅慕容儁。
冉閔駐屯于安喜(今河北定州東南),慕容恪也率軍進至該地;冉閔軍至常山,慕容恪也跟至常山。雙方于魏昌(今河北無極東北)的廉臺(無極境內)連續交戰十次,燕軍均未取勝。冉閔一向以勇冠諸軍聞名,所率士卒精銳善戰,燕軍也相當懼怕他。
冉閔以其所部多步兵,燕則全為騎兵,遂決定率部進入叢林之中,以抵消燕騎兵的長處。慕容恪采納了高開的建議,將魏軍引至了平地。慕容恪隨即把全軍分為三部,對諸將說:“冉閡性輕率猛銳,又處于兵少的地位,必定與我們拼死一戰。我應集中兵力嚴陣以待,當其與中軍交戰之時,我左右兩軍從兩翼突然向其攻擊,定能將魏軍擊敗。”于是便選擇善射的5000士卒,以鐵鏈將他們的乘馬相連,組成方陣,向前移動、冉閔左手持兩刃矛,右手持鉤戟,斬殺了燕軍300多人后,遠遠發現了燕中軍大旗,就一直向前沖去,直攻中軍。卻被燕軍左右夾擊,冉閔亦被殺。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清流县|
称多县|
本溪市|
申扎县|
勃利县|
靖边县|
阿图什市|
井冈山市|
建始县|
兴业县|
云阳县|
贺兰县|
朔州市|
同江市|
顺义区|
苏尼特右旗|
福州市|
平阴县|
南陵县|
龙江县|
五大连池市|
长沙县|
闵行区|
太白县|
五台县|
新竹县|
利川市|
定兴县|
弥渡县|
山东省|
平定县|
慈溪市|
太原市|
威信县|
阿拉善盟|
德格县|
东平县|
安吉县|
汉川市|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