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輯 藝術的天堂-《中華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1/3)頁
●初唐四杰少英才
唐初是我國歷史上政治較穩定、少動蕩的時代,當時的許多文人騷客都把詩歌作為點綴升平的風雅玩物。當然,也有一些不屑于與這些所謂的“宮廷文士”為伍,而銳意變革的新進詩人。他們志同道合,互通聲氣,使詩歌重新擔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唐詩也由此獲得了真正的轉機。他們就是被稱為初唐四杰的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
四杰活動于太宗、高宗、武后時期。以年歲論,盧、駱大約比王、楊年長20歲左右。四人均是英姿逸發的少年天才。駱賓王7歲即能作詩,被稱為神童,流傳下來的四言絕句《鵝》至今仍為世人廣為吟誦。楊炯10歲即應童子舉,翌年待制弘文館。王勃16歲時被太常伯劉祥道稱為神童而表薦于上。盧照鄰20歲即為鄧王府典簽,“王府書記,一以弈之。王有書12本,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但是在仕途上,他們都不得志。四人中,僅楊炯官至縣令。年少志大,才高位卑,這種人生經歷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性格和文學創作。
在四杰之中,王勃寫過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及《膝王閣詩》,一直流傳至今。詩云: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鶯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此詩為王勃游洪州滕王閣時所作。不幸的是,這位少年詩才、人中之杰,在離開滕王閣乘船渡南海時,不幸落水身亡,年僅27歲。
王勃死后,四杰中的其余三人悲痛欲絕,尤以楊炯為甚,因為楊炯平素與王勃頗為親近,二人時常互遞詩篇,共同研討。楊炯還曾親自為王勃的詩集作序,由此可見二人關系并非一般。但他很快從失友的悲痛中解脫出來,以“開辟翰苑,掃蕩文場”的氣概向“綺艷婉媚”的宮廷遺風發出挑戰,以剛健大膽的追求,開始改變唐詩風貌。他流傳給后人的詩作最后匯編成一本《盈川集》。
三杰還以拯時濟世、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和熱情,為詩歌注入了高情壯思和倜儻意氣。盧照鄰在《詠史四首》中,贊頌了“處身孤且直”“唯唯何足榮”的季布,“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的郭泰,“愿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的朱云。同時,他還直接批判上流貴族社會,在長篇巨制《長安古意》中寫道:“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日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據。”詩中對帝京風物以及豪貴們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極盡鋪張排比之能事,然后在此突然一轉,指出在活動不已的宇宙中,榮華富貴不過如過眼煙云,終歸幻滅。而這種窮奢極侈的生活也不過供后人感嘆罷了,由此否定了貴族社會秩序的永恒價值。
在四杰之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當屬駱賓王。駱賓王7歲能詩,成年后屢以建立英雄功勛自許,時有《詠懷古意上裴侍郎》中詩句為證:“勒功思比憲,決策暗欺陳。若不犯霜雪,虛擲玉京春。”但是,他一生仕途不順,最高的官職只做到長安主簿,后又至侍御史。不過,當時武則天掌權,任用酷吏,無中生有,大造謀反案。駱賓王很快被牽連下獄,蒙受不白之冤。直到唐高宗“調露”進行大赦,他才得以出獄。
至此,駱賓王對“女權禍國”的武則天異常痛恨。公元684年,李世助的孫子徐敬業聯合一些和武則天有仇的人對其進行討伐。駱賓王當即揮筆寫了“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的詩句,趕到揚州,投入到徐敬業的大軍之中,并且親自寫了《討武檄》。
這篇檄文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中,駱賓王以尖銳鋒利的措辭指出:武則天出身低賤,本性不睦。趁楊妃之手混跡至太宗身邊,騷姿作態,始騙得太宗寵幸,成為他身側的低級妃嬪。又借更衣之機淫亂迷惑東宮,隱瞞私情得到高宗寵幸。嫉恨其他妃嬪,算盡機關,耍弄手腕,欺君惑主,竊據皇后之位。性情之狠如豹狼,心腸之毒勝蛇蝎。圖謀篡奪皇位,殺親子、滅良臣,人神共憤、天地同誅。文中言之鑿鑿、情之切切,有理有據,氣勢磅礴,迅速流傳開來。人們看過之后,紛紛稱贊駱賓王的氣概和膽魄。
《討武橄》很快傳到東都洛陽。武則天收到大臣呈奏上來的《討武檄》,便讓內侍讀給她聽。內侍讀著讀著,嚇得聲音發抖。武則天緩緩說道:“又不是你寫的,你害怕什么?”然后讓內侍繼續往下念。念過之后,竟不怒反笑,道:“這文章是誰寫的?”內侍回答說是駱賓王。武則天沉默了一會兒,遂嘆了口氣,說道:“此等人才不在朝中為高官,那定是宰相失職了!”由此可見駱賓王的檄文的氣勢、文采的動人之處,以至他所要討伐的人都贊不絕口。
事后,武則天召集文武群臣,派大將李孝逸帶領30萬大軍前去攻打徐敬業。但臨行特別囑咐,不要殺了駱賓王,要捉活的回來。
徐敬業只有幾萬人馬,很快便兵敗被殺。但李孝逸派人四下搜索,也未見駱賓王蹤跡,有人說駱賓王死于亂軍之中,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駱賓王究竟生死與否,身處何處,已是一個歷史謎團。
●灑脫不羈的“草圣”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又字季明,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張旭曾擔任過金吾長史(統管御林軍的官員)等職,所以后世又稱他為“張長史”。唐文宗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稱為天下“三絕”。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張旭作揖一一致謝,并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請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謙虛地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受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確實,張旭對書法的熱愛達到如癡如狂的地步,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寫字時,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據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蘸著墨汁疾書,酒醒后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以為有神力相助,因此被人稱為“張顛”。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豪放,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為“飲中八仙”。
張旭草楷俱佳,尤其擅長草書。他的草書名噪當時、飲譽后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譽為“草圣”,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懷素都曾向他學習過書法。
●千古謫仙李太白
李白,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流寓西域碎葉城(在今俄羅斯境內托克馬克,唐朝時這里是唐朝疆域,曾在這里設北庭都護府)。他5歲時,隨家庭內遷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故李白亦號青蓮居士。李白少年時,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喜劍術,好任俠。25歲起,出三峽,去蜀遠游,長江上下,黃河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李白性格豪放,廣為交游,一年散金30萬。興致一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毫不吝惜。李白懷有“濟蒼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負。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管仲、諸葛亮、謝安一流人物,希望像這些英雄人物一樣為國家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不愿像當時一般的讀書人那樣,走科舉考試的道路。他要靠自己的學問、品德獲得聲譽,一舉成名。
公元742年,由于賀知章的推薦,李白的一曲《烏夜啼》被玄宗李隆基賞識,下詔宣他進京。這時,李白正在會稽的剡澳一帶游覽,突然接到詔書,要他立即入京。李白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急忙把詔書又看一遍。進京、朝見皇帝、干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這是他多年的理想,沒想到這么快就要實現了。他立即停止游覽,回家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出發了。臨出門,他高聲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離人!”41歲的李白像年輕人一樣滿懷豪情,要做一番大事業。
到長安不久,年已80歲的文壇領袖賀知章慕名來訪。李白將《蜀道難》一詩送他。賀知章讀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緩猱(長臂猿)欲度愁攀緣”,“捫參歷井(參、并,星名)仰脅息,以手撫膺(胸)坐長嘆”,以及“連峰去天不盈尺”等詩句時,嘖嘖贊賞,詩未讀完,即拍案叫絕,呼李白為“天上滴仙人”,意為天上下凡來的詩仙。從此,“謫仙”之名,譽滿長安。
李隆基召見李白時,也予以特殊的禮遇,說:“卿為平民,而為朕知,足見卿的道德文章,非常人可比!”并請李白坐到“七寶御床”上談話,與其共進御膳。李隆基還親自為李白把熱湯調冷些,這就叫“御手調羹”。在封建時代,這對臣民來說是最高禮遇了,李白也因此名噪天下。不久,李隆基就讓李白做了翰林供奉,這是一種在宮中寫詩作文,專供皇帝公卿欣賞助興的官職。李白既不見皇帝找他商量國家大事,又沒有分派給他什么重要公務,而且難得有幾次召見。召見的時候,不是陪皇帝和貴妃游山玩水,就是讓他寫“宮中行樂詞”。這種生活離李白的理想太遠了,他不愿意做這種宮廷詩人。在長安,李白無所作為,就整日同詩友們聚會,以酒澆愁,成了長安飲酒八仙之一。故有詩日:“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一天,李白剛剛和朋友賀知章、張旭等人在酒樓飲酒回來,喝得醉醉醉的,內侍跑來傳他進宮。可是,怎么也叫不醒他。急得內侍只得用冷水澆他的頭,好容易扶上馬,送到后宮。原來,后宮沉香亭畔的牡丹花開了,李隆基、楊玉環由高力士和楊國忠陪著,在亭子里賞花。牡丹花開得十分艷麗,映襯著楊玉環嬌美的臉龐。李隆基看得十分高興,便吩咐把李白叫來,要他寫詩助興。李白踉踉蹌蹌步入沉香亭,給皇帝和娘娘行過禮。李隆基看他醉態可掬的模樣,不禁好笑,便說:“太白,你且坐下。今天牡丹盛開,你替朕寫一首牡丹詩。”李白謝了坐,在太監搬來的一個錦墩上坐下來。一邊望著亭外顏色繽紛、競相開放的牡丹花,一邊構思。他想起不久前有幸目睹楊玉環的舞姿,舞步那么輕盈,像一朵白云在飄來飄去。于是,李白的第一句詩便有了:“云想衣裳花想容。”
錦墩有些矮,李白坐在墩上,雙腳便伸了出來。李隆基在上面看到李白的兩只靴子,不但很舊了,有的地方竟開了綻,便隨口問道:“太白,你的靴子怎么破成那樣?”李白連忙站起來回答:“臣有一雙新靴,是專為進宮時穿的。今天來得倉促,未曾換上。”一句話說得在座的人都笑起來。李隆基忍住笑,扭過頭對高力士說:“你去拿一雙新朝靴來,讓太白換上。”高力士答應著去了,不一會,便提來一雙新靴子,遞給李白。李白接了,先向皇帝道謝,然后坐在錦墩上脫舊靴。古代的靴子都有個高腰,脫起來十分費勁,李白酒后無力,脫了幾次也未脫下。他見高力士還站在旁邊,便把腳一伸,對高力士說:“幫我脫下來。”
高力士當時十分得皇帝的寵信,李隆基不理朝政,高力士事實上就是皇帝的代表,像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那些人都巴結他。而李白竟敢支使他脫靴,這簡直是對他的侮辱。但高力士在皇帝面前又不好發作,就只好忍著氣順從地替李白把兩只靴子脫下來。
李白穿上新靴,站起來走到幾案前,見案上鋪著錦箋,墨池里墨已研好。李白拿筆在墨池里撥了幾下,發現墨汁有點稀淡。見楊國忠正站在案旁看他寫字,便隨口吩咐道:“把墨汁再研濃一點!”楊國忠當時掌握著財政實權,又是楊玉環的堂兄,能說會道,很會看皇帝的眼色行事,常常隨侍在皇帝身邊。而今天,李白竟讓他研墨,這實在是奇恥大辱。但他也跟高力士一樣,拿起墨研了起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筠连县|
如东县|
柘荣县|
特克斯县|
高州市|
台中县|
丽水市|
广元市|
新疆|
江达县|
壶关县|
闵行区|
莱阳市|
社旗县|
湘乡市|
思南县|
蕉岭县|
周口市|
仙游县|
博兴县|
湖州市|
姜堰市|
广昌县|
文成县|
黄骅市|
越西县|
临澧县|
襄垣县|
泊头市|
浦北县|
齐齐哈尔市|
新丰县|
休宁县|
永寿县|
永城市|
潼关县|
永城市|
麻栗坡县|
大宁县|
武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