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參加完基哥的婚禮,錢宸就一直待在首都不出去了,趁著這個時間,他繼續拍攝《張三豐》電影。 這部電影他籌備了很久。 劇本都是他自己寫的,有一部分是關于張三豐的民間故事,還有一部分脫胎于金庸。 他并無意去宣傳道教。 盡管他對道教的好感度遠超過佛教。 這部電影的風格有點迷幻,換句話說就是錢宸計劃通過一部爽片,順便探討一下人生。 張三豐肯定是爽片啊。 一把倚天劍,插在那七年,愣是沒人敢來搶。 他不是活得久才這么強,而是因為強才活得這么久。 玄冥二老合力接了張三豐一掌沒死,從此在江湖上名聲大噪,普遍認為他們的實力已經超過了百損道人。 張真人,在你真氣耗盡之前,你不可能殺了我們所有人! 在武俠世界,他就一修仙的。 金庸筆下的張三豐,近似于仙人,卻也是至情至圣,他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且心胸似海的高尚品德,有心懷天下蒼生的大愛,也有私人情感的小愛。 王晶拍《魔教教主》,把張無忌拍成了個心機婊。 很多人覺得,父母雙亡,又屢經大難,張無忌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這才是人之常情。 倒也不是王晶曲解金庸的心思。 在連載版的最初設定里,金庸當年也是電影《魔教教主》中那樣的思路,想把張無忌創造成最終能與朱元璋雙雄爭霸,甚至是加個陳友諒三雄爭霸的人物。 畢竟憑借小時候繼承他母親聰明伶俐又富有心計的特點,長大后再練成神功的張無忌完全有可能成為一方霸主。 但后來金庸筆風突變,硬是把長大后的張無忌,變成一個天性醇厚、以德報怨的心胸寬廣之人。 最終憑借他的蓋世武功和這樣的高尚品德,得以消除武林宿怨并統領天下英豪,鑄成了抗元統一戰線,繼而推翻了元朝。 從修訂版開始,金庸更是多次刪掉了表現張無忌小時候聰明且有心計的所有情節,以此來對應張無忌的醇厚天性。 王晶大概是看過連載版的。 不知道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為之,金庸這樣改了之后,倒是有了另外一種解釋。 張三豐用他自身強大的人格魅力,矯正了張無忌原本已經扭曲的思想,不僅消除了張無忌的仇恨心理,更還將張無忌教導成一位跟他一樣,有廣闊胸懷且心存民族大義的俠之大者,一位足以繼承他之衣缽和志向的傳人。 畢竟,金庸塑造人物角色的模式特點之一,就是筆下人物不但自己心存大義,還能影響別人成為俠之大者。 就像洪七公對郭靖的影響和郭靖對楊過的影響那般,張三豐對張無忌的影響也是如此。 金庸固然有一些值得詬病的地方,但他的武俠確實影響了華語世界三十年。 正如每個時代必然有每個時代的局限性,其實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局限性。 至于張三豐的愛情,可能也近于若有似無。 當年的張君寶一廂情愿,而郭襄的心念念不忘于神雕大俠。 一個有意,一個無心,就如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卻無心戀落花,注定了雖有相遇,卻無結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