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羅本忠臉上帶著一絲溫和的笑意,隨即說道:“好了,我還要趕時間,要是被沒堵著日軍,那樂子可就大了!” 說完帶著一眾人馬沿著小路朝西而去。 羅本忠走后,李云龍大敢放松,指著前方的一個山頭說道:“大彪,還記著這是哪嗎?” “當然記得,前面是神頭村,對面的山梁是神頭嶺,當年咱們386旅在此消滅了1400多個小鬼子!”張大彪說道。 “哈哈,不錯,我記得當時我是補充團的營長,你是我手底下的排長,這回咱們再伏擊小鬼子一次!他娘的,當年可差點讓國軍的軍用地圖坑了!”李云龍重回故地,頗有些意氣風發。 38年初的時候,抗戰剛剛爆發不久,八路軍所用的都是國軍的軍用地圖。 從地圖上看,神頭嶺位于潞城、黎城之間正中位置,且有高地、矮坡, 公路從溝底通過,雖然壕溝不深,但在平原上打伏擊,這已經是最理想地形了。 而當時負責指揮具體作戰的旅長卻執意要去神頭嶺現地一探究竟。 結果,現場地形讓所有人目瞪口呆,冷汗直流。 原來神頭嶺附近地形與地圖上完全不符,國軍的地圖上顯示的是兩山夾一溝,公路在下面,山在兩邊,日軍的必經之路是在兩山之間,如果在兩側的山梁上埋伏,途經此地的日軍一定會被打的措手不及。 而實際公路卻在光禿禿的山梁上,且山梁較窄,路兩側幾乎沒有隱蔽物,不但不便于大部隊隱蔽,攻擊隊形也難以展開。公路北側雖有深溝,但不便于部隊運動,敵居高臨下,反而會使我方陷入困境。 雖然按常理來講,神頭嶺并不是打伏擊的好戰場;但經過縝密的現地勘察,從來不打沒把握之仗的陳賡卻認為,伏擊戰的關鍵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該地形不夠險要,敵也肯定認為不會設伏,易產生麻痹心理,這正是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進行伏擊的絕佳之地。 公路兩側雖隱蔽物較少,但卻有國民黨軍隊留下的殘棄工事,且離公路僅幾十米至百米,因該公路是敵常走的運輸路線,早已對舊工事司空見慣,按照慣性思維,敵根本無法預料和提前發現我在工事內隱蔽待機。 山梁狹窄,我方部隊不便于展開,但在我突襲之下,敵更無法展開隊形還擊,“獨木橋上打架,先下手為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