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粟大將恰恰相反,在指揮上嚴重依賴個人智識,對手下的將領很挑,如果上下溝通不好,執行不到位,很容易產生阻力。 想到這,周維漢就認為進行干部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每支部隊深受其軍事主官的影響,都有各自的作戰風格。 冀魯豫軍區接下來與山冬軍區以及新四軍的部隊少不了要聯合作戰,提前一步讓雙方干部互相熟悉對方的風格會減少不少麻煩。 山冬軍區的部隊來源復雜,基層指戰員基本上都是本地人,中高層骨干一部分來源于早期的山冬縱隊,一部分則是來源于115師,最后一部分則是來源于紅四方面軍的將領。 而新四軍的組成則是更為復雜,早期的骨干是由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而來,其中存在極大的地域分歧,最為明顯的就是語言溝通不暢以及作戰風格不一。 任重而道遠啊,周維漢內心感慨道。 兩人晚上聊了很多,大多是由譚林在說,周維漢只是講了兩件事。 將太南軍區279團以及29團成建制調到冀魯豫軍區,譚林存有擔心,怕影響到太南軍區的戰斗力,主要還是擔心上級不會同意。 不過當周維漢說到會卸去太南軍區的職務,并且拿兩個團互換,譚林也就放心了,另外一件事則是將新三旅從漳北地區撤離之事。 “不瞞你說,雖然冬天下了幾場雪,糧食收成會有好轉,可是口糧問題上壓力還很大,日軍一直將黃泛區的民眾驅趕至根據地,到現在都沒有停歇,這些涌入根據地的外來人口,造成了很大負擔!” “截止到過年之前,大約就有將近120萬人口涌入根據地,其中大多是老人和兒童!” 譚林說起這事來,表現的憂心忡忡,日軍那邊也有能人,眼見正面無法擊垮冀魯豫八路軍,于是將黃泛區的民眾驅趕至根據地,其目的就是想拖垮冀魯豫根據地。…. 無論是什么時候,人口都是重要資源,可是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隴海線以南的豫東和皖北存在大片黃泛區,日軍接手之后也嫌棄是個累贅,但是又不能棄之不顧。 否則以黃泛區這種地處中原的地理位置,又怎么可能便宜了張嵐峰部的偽軍,讓其設置軍管縣。 一開始日軍還是無論男女老幼統統進行驅趕,可是后來發現黃河故道以北的八路軍設置軍屯接收外來人口,搞得有聲有色。 于是更改了之前的辦法,青壯人口留在軍管縣搞生產負責種地,老人和兒童則是重點驅趕目標。 日軍料中了八路軍不可能棄之不顧,但是這些民眾即使到了根據地,也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生產。 對此,周維漢也沒有好辦法,只能想辦法從其他根據地抽調糧食,暫時緩解糧食危機。 “所以,原則上,將漳北軍分區劃歸為冀南軍區所有,我是同意的,根據地面積很大,駐防部隊的兵力遠遠不夠,這也是一個好辦法,更何況還能換來糧食!”譚林說道。 在回到冀魯豫根據地的第二天,周維漢親自去了一趟菏澤,此行是為了見副總參謀長,兩人見面很是熱絡。 周維漢也不是空手去的,而是帶了一兜子延州的干棗。 “哎呀,你可是讓我好想,你不在根據地,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副總參謀長笑著說道。 “參謀長,我還以為我走了,您耳朵根能清凈呢,不過我今天來,是有事請您把把關!”周維漢說道。 “你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說說看!” 左全同志是八路軍總部副參謀長,又是冀魯豫大軍區**員兼政委,周維漢向他進行匯報符合正當程序。 聽到周維漢的想法之后,副總參謀長略感詫異:“你倒是舍得,不過這件事在電報上說不清楚,最好是需要當面來說,正好過幾天北方局要召開會議,我也要回去一趟!” 周維漢松了一口氣,副總參謀長資歷夠深,此事涉及到太南、冀魯豫、冀南三個二級軍區,需要知會129師師部,然后再由八路軍總部從中協商,能由他出面自然是最好不過的。 如此又過了兩天,副總參謀長動身前往太行根據地。 北方局會議在遼縣召開,參會人員皆是北方局委員,由于前任書記尚昆同志去了延州,此后北方局書記一直有老總擔任,副書記則是由鄧政委和冀太聯辦主任楊秀峰擔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