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八九十年代,是國內經濟發展的蠻荒時代。 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致富方式,正在這個時代上演。 像是四海集團這樣近乎暴發戶式的大規模收購操作,眼下并非沒有,據楚天耀所知,號稱印尼巨賈之子的黃宏年,目前就在北方大規模收購國企,各級政府幾乎是打包式的在賣掉本地企業。 這樣的人,對于當下急需要通過引進外資來改造的國營企業來說,簡直就是天降救星。 此人在國內各種報刊和新聞上早已聞名。 相比之下,這四海集團更像是在模仿黃宏年的資本運作。 然而在楚天耀眼里,這里面卻是有本質的區別。 首先,黃宏年的中策公司有著實打實強橫的背景,連港城首富李嘉城都是其公司股東。 另外,之所以在華夏國內大規模收購企業,實際上他是為了給自己在紐交所的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然后又利用募集而來的資金再繼續進行收購、上市。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固定的圈錢模式。 而四海集團的手法,看似與之相同,卻又有一個區別,那就是募集資金的方式。 四海集團竟然是靠著所謂合伙人制度,每到一處地方,便先進行一波聲勢浩大的宣傳,實際上收購項目還未進行,就已經拿了不少所謂合伙人的投資。 當然,這樣的圈錢方法雖然有非法集資的嫌疑,但只要四海集團正常運行,估計也不會有投資人會去舉報。 而且,四海集團所拿出來的收購資金,都是實打實的落到了當地政府的腰包里。 對于這樣的“救星”,他們自然是歡迎還來不及。 不過,一直以來,所有人都在談論四海集團的頻頻收購舉動,卻無一人關注這些被收購的企業究竟如何了。 四海集團若無盈利方式,那又靠什么給所謂合伙人利潤分紅? 在楚天耀的眼里,這反倒更像是一場偽裝的比較漂亮的旁氏騙局。 錦城賓館。 四樓的晚會大廳里。 此時楚天耀已然有些興致缺缺了。 看著那被眾多企業家們圍著的熊國祥,他心里卻已然有幾分冷意。 如果真按他設想的那般,那眼前之人的手腕,可是比他想象中的要厲害的多。 “不打算再多玩會兒?畢竟這樣的場合可不多見。” 見楚天耀似乎打算離開,于大衛端著酒杯從人群中走了回來,出聲挽留道。 “沒意思,我勸你最好也把眼睛擦亮點,這天上可不會有什么掉餡餅的好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