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七章 精神內守-《黃帝內經》


    第(1/3)頁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拭榔涫常纹浞?,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素問·上古天真論》

    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素問·舉痛論》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復雜、豐富、細膩的精神活動,是人區別于動物所在。但這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人類豐富情感感受的同時,也是導致人疾病叢生的緣由之處,《黃帝內經》說“百病生于氣”。相對于其它的致病因素,如外邪六淫、飲食不當、勞逸過度等對身體的損傷,《內經》更注重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中的主導作用,因此,對如何調養精神、神志,便論述得尤其詳盡。《內經》的養生思想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對外順應自然,即四氣調神、法于陰陽的內容;對內注重精神心理的調養,即注重養心,《素問·上古天真論》、《靈樞·本神》篇就充分闡述了精神養神的思想與方法,包括“美其食,任其服,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等;中在強調節制起居勞逸與飲食,即注重養形。

    一、恬淡虛無——保持心靈清虛寧靜

    恬淡,安靜閑適,淡泊寡欲;虛無是心無雜念。我們只有保持內心的的安靜、淡泊,才能使心靈輕松快樂。反觀內省,我們的煩惱,均是源自欲望的充斥,欲望越多的人,煩惱就越多。中國古人說“無欲則剛”,坦蕩的胸懷,來自沒有私欲的內心世界。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對名、對利、對感情的無盡追求與奢望時,他的內心也往往同時會被煩惱、恐懼、嫉妒、仇恨所充斥,因為,世間的名利只有那么多,蕓蕓眾生均趨之若鷺,更多的人是失敗者。莊子說過“鷦鷯巢于樹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人在物質上的消耗實在有限,更多的時候,人只是被欲望主宰與控制的奴隸。因此,傳統文化各個學派,均注重養心、調心,心性的修煉是養生第一要著。

    (一)道家的“守虛”養心法

    從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到莊子養生專篇《莊子·養生主》,再到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道家學派乃至后世出現的道教,均是主張自然曠達、清靜無為的世界觀,將追求身心的舒適與精神的自由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道家學派的養生觀中,虛無無為是其理論核心,這就是莊子提倡的“因虛而行”。莊子在其《養生主》中,借助于“庖丁解牛”的故事,闡釋了其主體的養生思想,原文之“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即提出了兩個方面的養生思想,一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順應自然的法則,這種順應自然,主要是指順應、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不要人為改變、刻意追求;一是“批大郤,導大窾……以無厚入有閒”的“因虛而行”的原則,人活在世,就要“因虛而行”。我們的身心就像是牛刀,要想保持她的完好無損,使其長久于世,在面對這個充滿誘惑和欲望的世界時,就要做到避開那些“盤根錯節”的部位“筋脈”,避開那些折刀的大“骨骼”,而現代社會的名利場就是最損傷人身心的骨骼與筋脈關節。養生的“因虛而行”,就是要不斷清除內心的那些雜念、欲望,欲望少了,煩惱就沒有了,自然會變得快樂、安靜,這個不斷剔除內心之雜念、欲望的過程,即是“虛心”的養心修煉。為此,莊子還提出了“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等修心法術。

    1心齋

    “心齋”之語出自《莊子·人間世》,是一種剔除內心的各種思慮和欲望而達到內心清虛淡泊狀態的一種精神修養方法。是莊子借用是孔子與顏回的一段對話,闡述其如何做到內心清虛的養心法。文中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者,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要摒除雜念,專一心志,對于外界的事物不用耳去聽而是用心去領悟,不是用心去領悟而用凝寂虛無的意境去感應!耳的功用僅只在于聆聽,心的功用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靜虛無的心才是能應待宇宙萬物的,只有大道才能匯集于凝寂虛無的心境。使心達到這種虛無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2坐忘

    “坐忘”亦是道家學派靜心去欲的修煉養神法,是通過遺忘自己的形體、智慧與知識,將自己與天地之氣融為一體的修煉法。“坐忘”出于《莊子·大宗師》,其中一段也是虛擬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來闡釋何為“坐忘”。根據這段文字記載,顏回對老師說:“回益也”,意思是說自己有了進步,孔子問什么進步?顏回告訴老師:“回忘禮樂矣”,孔子說,很好,但做得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又說“回忘仁義矣”??鬃尤匀徽f很好,但還做的不夠。到最后,顏回說“回坐忘矣”,孔子聽了后,“蹴然(非常驚奇)問曰:何謂坐忘?”,因為在儒家的文獻里沒有“坐忘”這個概念。顏回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為坐忘?!奔催z忘了自己的肢體,擺脫了自己的才智,離棄了本來的形體與獲得的知識,與天地大道融為一體,這就叫坐忘。

    至唐代,道教學派司馬承禎專著《坐忘論》一卷,從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等七個步驟和層次,集中講如何坐忘收心、主靜去欲的修煉法,并又將這種修煉概括為“簡緣”、“無欲”、“靜心”三戒,是對“坐忘“修心的進一步發揮。

    3緣督以為經

    亦是道家養生法,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語出《莊子·養生主》,原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本?,順著,遵循。督,督脈,為奇經八脈之一,行于身背之正中,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熬壎健币庵疙槒淖匀恢械?。經,常也。認為我們的行為方式應盡可能做到不偏不倚,遠離名利與刑罰,使自己處于一種適意逍遙的狀態。

    (二)佛教的“禪定”靜心法

    “禪學”本為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在南北朝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始于菩提達摩,但中國禪宗的真正奠基者是六祖慧能,他創立了獨特的宗教體系,并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內容?!岸U”之本意是獨自面對神靈之義,是一種靜思、內省以頓悟的修煉方式?!?

    ”之本意,是指神靈。

    在夏商周三代之前,人類文明處于萌芽階段,對天地自然缺乏深入、透徹的認識,對天地間所有的自然現象均心存敬畏,人類文明的主要內容是對自然界天神的膜拜,祭祀天神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內容,而天神的代表是太陽。小篆體以“示”字旁組成的字代表與神事活動相關的所有事物或活動,如祭祀、祈禱、祠堂、福、禍、祖宗等,在東漢時期的文字學大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古為上),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奔础笆尽彼磉_的,是從天上照射下來的日、月、星三光,而在甲骨文中,“示”寫為“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新宁县| 合川市| 河间市| 镇坪县| 彰武县| 克山县| 镇平县| 韶关市| 深圳市| 章丘市| 微博| 辰溪县| 阿克陶县| 舟曲县| 刚察县| 平果县| 宁乡县| 同心县| 呼玛县| 饶河县| 南江县| 眉山市| 陈巴尔虎旗| 左权县| 鄂伦春自治旗| 炎陵县| 洪江市| 潜江市| 乌兰察布市| 习水县| 茶陵县| 疏勒县| 凉城县| 阿荣旗| 中方县| 平凉市| 贵德县| 抚远县| 平武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