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誅其族,滅其種,必須嚴格貫徹落實!” “遼東大地,后金女真,一個都不可留!” 山海關城之上,天子言之確鑿,毋庸置疑的聲音,清晰至極的傳入眾將耳中。 自古王朝,強盛者,莫過于漢唐。 但,漢與唐,對外的民族政策,卻是完全不一樣。 漢武帝打擊異族,講究的是消滅有生力量,是犁庭掃穴,是殺戮殆盡!是要永絕后患!是徹徹底底的漢化! 如此之下,如河西走廊一帶,曾經就是異族之地,也正是因為漢武帝的殺戮殆盡政策,才徹底改變了河西走廊的民族構成,讓漢民成為當地的主體,乃至唯一民族。 從而徹底擴大了漢族的生存空間,也正是這般舉措,才讓漢之疆域,永久擴大,而以漢家文化的向心力,再加之大一統的觀念。 漢地,自然就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敵的瘋狂殺戮,斬草除根,才有了失我祁連山,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我嫁婦無顏色!這千古名句。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漢朝,才越打越窮,到漢武帝末期,甚至儼然民不聊生! 而唐朝,則與漢的對外民族政策完全不同,講究的不是殺戮殆盡,也不是堅決徹底漢化,更不是永久性的開疆拓土! 只是打個巴掌,然后給個甜棗,保留所征伐地域的原本民族結構,保留其政治生態,統治結構,只需俯首稱臣,更多的,是類似于羈絆政策,類似于一個松散的聯邦制度。 唐王朝,是毋庸置疑的中樞首腦,而周圍各個民族,便是聯邦邦國。 如此,唐朝強盛之時,自然是萬國來朝,極盡盛景,且越打越富,但弊處也很顯然,稍有衰落,便是墻倒眾人推,曾經輝煌籠罩之地,根本沒有任何的向心力,再次分裂出去,亦是必然! 兩個朝代,孰優孰劣,難以區分。 但他李修,顯然更傾向于漢之對外政策! 他不需要萬國來朝這種虛無縹緲的名聲,他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土地,是徹徹底底漢化,可世世代代為漢人生存空間的土地! 偉業不是虛名! 歷史已經清晰證明,不能徹底漢化的土地,隨時都有脫離的風險,從前是,現在是,未來,也是! 而要徹徹底底的漢化一地,要么,就是用漫長時間的侵蝕,去廢其史,毀其文,去潛移默化! 要么,就是犁庭掃穴,誅族滅種! 他李修,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他也沒有太多時間消耗在這漢化之上,他,只能選擇最粗暴,最簡單的方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