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話又說回來,智申的遲疑才是這個時代貴族該有的心態。 當前“國喪不伐”的規矩已經被破除。 某個國家發生內亂,不是被邀請為前提,其他國家還是對介入會心生遲疑。原因很現實,入侵可能迫使爆發內亂的國家摒除矛盾變得團結,介入能夠獲得的好處有限,名聲方面卻會變得很難聽。 智瑤說道:“田氏乃是齊國此次生亂之因,我伐田氏,非為伐齊。” 就是一個借口而已。 再則,晉國盡管已經不是霸主,余威方面卻是還在,舉起撥亂反正的旗號殺進齊國,多少還是合情合理。 屆時,智氏選擇扶一名齊國的公子上位也就是了。 智申思考了一小會,頷首道:“便如此罷。” 他剛才其實什么都沒有想,假意思考是作為父親最后保留的尊嚴了。 明年才會干的事情,今年就該進行相應準備。這樣的情況在春秋屢見不鮮。 所以是,除非碰上了突發狀況,不然做什么的節奏都會很慢,需要花費長得多的時間去進行相關的準備。 智氏決定明年進軍齊國,很多的動作需要事先完成,不止是家族進行戰爭準備,還要給在齊國混的中行寅通氣。 “世子之舉,一舉三得也。”博覽道得知智瑤力主出兵齊國極為贊賞。 智申對博覽道這位以前伺候智躒的老家臣給予很大的尊重,很多時候會私下跟博覽道談論智瑤的一些舉措,從博覽道這里得到關于智瑤一些動作的含義。 博覽道說道:“撥亂反正合乎于禮,此為其一;奉還叔孫氏人情是為其二;其三便是將有收獲。” 僅僅是讓本來需要七八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筑新城縮短到三四年之內,已經能夠讓智申知道公輸氏的重要性。 人情都是有來有往,說得更現實一些就是叔孫氏還不配讓智氏欠下人情。智氏能及早還上叔孫氏的人情就別拖了。 智申說道:“我已遣人往魯。” 博覽道捧哏似得說道:“主英明。” 其實,智氏內部都知道事情是智瑤在拿主意,智申只是作為發號施令的工具人。 硬要說點什么的話,智氏內部很希望那種格局能夠維持下去,最好是維持到智瑤某天繼位。 那個是智瑤做出的一些決策從來沒有失誤,很多舉措甚至是比別人不止多走了一步,避免了很多風險的同時,肉眼可見將獲得的利益也是極大。 再講一些大實話,智瑤早早地將智氏內部該收買的人全給收買了,不是直接以財帛或土地去收買的形式,族人以及家臣的二代都在跟智瑤混呢。 作為長輩很多時候寧愿自己的利益受到一些損害,也會保證后代有光明的未來。 再說,智瑤也沒有干出什么有損孝道的事情,他們沒有不支持的理由啊。 “鞅多次提及瑤久不見芬嬴。此乃何意啊?”智申的稱呼代表談的是私事了。 博覽道笑著說道:“‘元戎’不過示以友好,主毋庸多慮。” 趙伯魯還是世子的那個時候,是會讓智瑤經常去趙氏家玩耍,每一次芬嬴都會出現。 后來,趙伯魯不是被擼了世子位,趙氏的世子變成趙毋恤了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