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果是后者,說好了是歸還叔孫氏的人情,智瑤肯定不會拿。 換作是前者,魯國這是要智氏和魏氏爆發矛盾嗎? 智瑤覺得魯國沒有膽子挑撥智氏跟魏氏的關系,肯定是后者啦? 然后,作為三桓如今扛把子的季孫氏還真是有夠小氣,玩手段也玩得太粗糙了一些,明知道智氏不會拿魯國這一次軍事行動的好處,還給堂而皇之地提了出來。 季孫肥走了,帶著很復雜的心情離去。 智氏肯定不會馬上南下,甚至不一定會南下。 他們這一次過來最大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 怎么說?齊國亂中生亂,乃至于已經形成割據事實,對于智瑤來說就是最愿意看到的結果,不一定是他們這次來了有多少戰果或繳獲。 另外一點,魯國是因為智氏要出兵齊國才有膽子收復失地,亦能算是智瑤這一次過來的收獲之一。 戰略之所以是戰略,高度就是對長久有好處,不是計較一時的得失。 齊國這樣,魯國那樣,智氏過來的部隊幾乎沒有損失控制了兩座齊國的城邑,并且趙氏對智氏的忌憚心理下降,智瑤還能有什么不滿足的地方呢? 智瑤當然沒有感到滿足,只是以當前的局勢只能是這樣子了。 他們在“崔”可不光是看齊國的稀奇,還兼顧晉國其余幾個卿位家族的動向。 根據國內傳回的消息,第一個動手的是狐氏,他們在自家的封地集結完畢,向魏氏和智氏借道過境,沒有派人對白翟宣戰就展開入侵。 白翟并不是一個國家,他們只能算是多部落的聯合體,以前還有一名總首領,連續被秦國坑了幾次變得四分五裂,當前大的首領有七個,小首領的數量就更多了。 狐氏之所以需要向魏氏和智氏借道,原因在于從狐氏的封地攻擊白翟會被大河以及群山擋著。 晉國幾十年前滅掉了一個叫大荔的勢力,隨后封地被一切兩半分給智氏和魏氏。 從大荔入侵白翟一樣需要途經山區,可是只要穿過大約十來里的山區就能出現在一片地勢開闊的位置。 狐氏的自身狀況決定很難打山地戰,采用騎馬行軍的方式在地形開闊的環境,不說什么占盡便宜,起碼打起來會比較容易迂回一些。 第二個有實際行動的是趙氏。 趙氏早就在為攻打中山國做相關謀劃,困于國內局勢,再來也是沒有那么迫切需要得到補血,計劃就只是計劃而已。 一場內戰,再有幾次跟諸侯交戰,趙氏的兵力折損有點嚴重,尋找目標來進行補血就變得很是迫切。 趙鞅清楚不能再掀起新一輪的內戰,打其他諸侯又一時半會不知道該選哪個國家,只能翻箱倒柜將針對中山國的計劃找出來并實施。 看晉國卿位家族的勢力范圍分布就能清楚趙鞅為什么要選擇中山國,他們在東南區域有封地,能攻打的國家除了齊國就是衛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