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別說是中山國要求投降,換作是同為諸夏的諸侯,趙鞅說什么都丟不起那個人,去干投降的事情。 受困四個月之久的趙鞅哪怕沒有看到動靜或從誰那里聽說,還是很清楚有人一直在試圖解救自己。 趙鞅感到難受的是攜帶的糧秣已經吃得見底,斷糧之后是由中山國每天提供趙氏士兵維持在餓不死的吃食;因為趙鞅身份特別的關系,中山國送來的“特別供應版”倒是頓頓有肉。 那啥,中山國給趙氏受困部隊送糧食是什么鬼?光聽著就很搞笑,偏偏是一件正在發生的詭異事情。 后世的人會覺得很稀奇和驚詫,在春秋時代卻是比較正常,諸夏的各諸侯時常會這么干,春秋晚期估計就只剩下中山國會這么做了。 中山國說到底還是不敢徹底惹怒晉國,圍困趙鞅無非是想讓其服軟,到仇由和鮮虞加入進來就變成一種騎虎難下了。 “落雪矣……”趙鞅不知道是因為心境的關系,還是真的冷,感覺到了一股股的寒意襲來。 這邊,山是無名山,人來自趙氏和中山國、鮮虞、仇由。 趙氏大約有七八千人出頭,他們占據著一座矮山以及一個山谷,四面則是中山國、鮮虞和仇由的人圍起來。 而中山國、鮮虞和仇由聯合起來應該是有個四萬人左右,利用地形把控了要道。 這四萬人并不是中山國、鮮虞和仇由的全部兵力,他們還有將近十萬人在另一個戰場跟趙獲所部交戰。 另外一點,一開始中山國、鮮虞和仇由可是出動了接近十一萬人,才將趙鞅以及趙氏的兩個“師”堵住。 本來綠蔭成片的環境,目下看上去卻是禿了一片又一片,好多植物人為弄的枯萎。 拿眼睛掃視,能看到趙氏控制的區域處處窩棚,只有數量極少的帳篷。 這個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會受困,戰兵部隊與輔兵是一種脫節的狀態。 現在嘛?趙氏那些失蹤了的輔兵,大多數人不是被殺就是被俘,只有極少數人逃出了群山。 正是那些成功逃走的輔兵回去告知戰況,才讓趙氏的其余人知道趙鞅被圍的消息,后來有小隊前來證實,也跟趙鞅取得聯系,更后面就被圍得水泄不通,就此讓趙鞅再難跟外界取得聯系了。 因為春秋基本不分什么冬、夏、秋、冬季節的衣裳,區分只在于多穿或是少穿,僅是從外面看根本無法分辨出趙鞅是不是穿上了足夠的衣物。 雪下得越來越大,有人拿來一件斗篷披在趙鞅身上。 取來披風的人是姑布子卿。 其實,春秋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斗篷,看著更像是一種披風。而披風一般是用來作為外衣使用,不是掛在后面抖威風擺造型的一種披掛。 “已過送糧之期七日,亦未有送糧而來。”姑布子卿說的是敵人沒有送來糧食。 趙鞅眺望遠處,那邊能看到敵人的營地,說道:“必是解圍之軍攻打甚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