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紐約雜志行業鼎盛的1920年代,甚至1990年代,當年,那些精美的雜志月刊仍舊享有著幾百萬美元廣告營收,那些雜志編輯還坐著豪華轎車,引領著全國的服裝潮流,向讀者推薦影視和文學作品。 而現在,雜志業完全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原本在吸引讀者,投放廣告上的壟斷優勢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非死不可,谷歌等更為靈活的科技公司。一些雜志編輯和高管認為,管理層裁減設計師、攝影師、調查記者和文字編輯,導致了雜志的質量下降,才讓雜志的昔日輝煌不在,更有一些資深編輯對業內追逐財務指標的趨勢痛心疾首。 雖然各個國家的大街小巷的傳統書報亭里依舊擺放著一排排雜志,但是出版行業已經山河日下,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互聯網占據世界主流的今天,對于長期依靠大量高額廣告生存的雜志業而言,精美紙張加廣告的公式已經不再適用。 如今各大出版商都緊縮開支,因而那些手握豐厚薪金,花錢如流水的知名編輯也正慢慢地成為過去。就連赫斯特,時代集團等期刊出版集團的高管都在嚴格控制預算,對于聘請那些薪資百萬的攝影師和一個單詞就要5美元的作者,變得愈發的謹慎,甚至直接棄用。 洛克菲勒中心大樓里,安迪寬敞的辦公室內陳列著不少屬于昔日輝煌時代的擺設。在他的辦公桌后,放著一幅西奧多羅斯福(美國總統)鑲了框的名言:Believe?you?can?and?you?re?halfway?there.(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站在落地窗前安迪,把紐約的哈德遜河和中央公園盡收眼底,轉身走回辦公桌后坐下,看著對面喝著咖啡的喬恩米查姆說道。 “你現在就可以開始著手考慮第二年的營收來源了,這關系到每一本雜志的成本問題。我還是那句話,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無法控制成本,那就只能精簡機構! 可以考慮讓年輕一代接手雜志,或能讓這個行業健康發展下去,畢竟有很多老編輯已經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節奏和形式。就像《滾石》雜志創始人詹恩溫納那樣,一直拒絕把雜志內容電子化的固執老頭,會讓滾石死去。 要想讓雜志繼續存活,那就要想方設法增加營收,拉攏偏好電子閱讀的讀者們。雖然紙質雜志氣息尚存,但我們這一次一下子就輕松的收購了上百本雜志,已經很說明問題了,雜志業已經時日不多了。如果從1920年代算起,到2020年代,這一個世紀差不多是雜志業的生命周期。” 尋找新的途徑,增加營收,縮減開支。 穿著深藍色細直條紋西裝的喬恩米查姆放下手中的咖啡杯,表情凝重的說道:“我明白,其實所有的媒體公司都面臨改革,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也已經做好了改革計劃書,會不斷的調整優化,整個行業都在迫切尋找出路,試圖彌補大量流失的營業收入,推出一些實驗性的舉措也無可厚非。” 說實話,喬恩米查姆對于老板提議的讓年輕一代接手雜志還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除了對新一代缺乏信心和信任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名主編在過去是一本雜志的象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