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關(guān)于馬學武這個人物,賀新的準備還算比較充分的,他寫過幾篇關(guān)于這個人物的小傳。比如馬學武的母親是個中學老師,他幼年喪夫,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然后來到大城市工作、生活,中間經(jīng)人介紹跟城市姑娘李寶莉結(jié)了婚。
和劇本中把馬學武這個人物描繪成從農(nóng)村來的,賀新覺得不太準確。他的母親既然是中學老師,那么他至少應該是城鎮(zhèn)戶口。確切的來說,他應該來自一個小城鎮(zhèn)家庭。
關(guān)于馬學武的家庭,里只是一筆帶過,但他從中關(guān)于馬學武母親的描寫判斷,她的母親應該是一個比較強勢,也算明點事理,但會護短的這么一個人。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寡婦帶著兒子獨自生活,同時又把兒子培養(yǎng)成大學生,這樣母親肯定性格里有強勢的地方,為母則剛嘛!當然作為一名有文化的中學老師,多少還是明事理的。
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了馬學武溫順加上有點懦弱的性格。按照里的時間線,馬學武和李寶莉都是于是六十年代中后期生人。
馬學武作為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還是很吃相的,那時國家大力提倡干部年輕化、知識化,這種背景下就算馬學武的性格懦弱,可依舊能在三十多歲時坐上一家國營大廠廠辦主任的位子。
他和李寶莉的結(jié)合,看中的可能李寶莉就是大城市里的姑娘,盡管李寶莉沒什么文化。在那個年代其實大家的生活圈子很小,象后世那種所謂的戀愛真心不多見。男女很多都是經(jīng)過介紹、相親,看對眼了基本上就可以組織家庭。
李寶莉雖然沒什么文化,但馬學武看中的是她是大城市的姑娘,和這樣一個姑娘結(jié)婚意味著自己真正在大城市里站穩(wěn)了腳跟,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人。
那個年代城鄉(xiāng)差異真的很巨大,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對來自農(nóng)村和小地方來的人有種天生的優(yōu)越感。而同時八十年代又是一個尊重知識的年代,李寶莉看中的則是馬學武的大學生身份。
但馬學武和李寶莉的性格相反,他是凡事不會說出口,悶在心里,會直接去做的那種人,寶莉是想什么說什么,口直心善的女人,這樣的結(jié)合,從性格上講,其實是不合適的。
從內(nèi)心來講,賀新一點兒都不喜歡象馬學武這樣的人。雖然從表面上看馬學武溫文爾雅,言語不多,也從來不會跟人紅臉,但往往就是這種把什么事都憋在心里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陰鷙。
賀新上輩子有個鄰居就是這樣的人,來自縣里某個小鎮(zhèn),父母死的早,高中畢業(yè)后頂替進了縣城一家國營單位。在七八十年代,高中學歷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他在廠里也屬于坐辦公室的,負責一些寫寫弄弄的工作。
因為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就入贅在跟賀新家住在一條街上的一個大戶人家。那年頭的“大戶人家”無非就是兄弟姐妹多,都在很吃香的商業(yè)單位工作,但大都沒什么文化,尤其是他那個老婆,在他們這條街上是出了名的潑辣兇悍,跟李寶莉很象。
不過跟李寶莉不一樣的是,這女人只是對外人兇,但對自家男人幾乎是百依百順,從來沒聽見她對自家男人惡聲惡氣。
而這個男人平時話不多,舉止文雅,身上總是收拾的很干凈。但跟他們一大家子人似乎格格不入,更夸張的是吃飯的碗筷都要跟家里人分開。每次吃飯,他總是拿出自己專用的搪瓷碗和筷子,拿開水燙一燙,然后跟食堂打飯似的,裝飯菜,如果這道菜家里人動過筷子,那么對不起,這道菜他絕對不會碰。
甚至對兩個自己親生的兒子他居然也不是很親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