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百一十一章 傳信-《耕耘貞觀》


    第(1/3)頁

    杜如晦在河南賑災,此刻朝廷也已經徹底知道災情波及的驚人范圍。

    哪怕已緊趕慢趕的準備輸送糧食,但實際上這一條路也并不好走。

    因為這是水災,洪水泛濫下道路自然無比的崎嶇。

    更重要得是,很多糧食直接就被水給淹沒掉了,包括在各州建立起來的義倉中的糧食,更在這場災難中損失了很大一部分,這就對整個河南地區的糧食供給造成了相當大壓力。

    哪怕大唐在洛陽建立了糧倉,但道路泥濘,橋梁被沖垮,就算是運輸糧食的指令下達,想要把糧食運輸到災區這真的很不容易。

    這時候反倒是呂才一手建立的洛陽津口,開始發揮出轉運物資的作用。

    但也頂多順著主要水流走走,在一些狹窄的沒經過梳理的河道,一般船只也很難過去。

    水路顧忌不到的地方,那就真沒辦法了。

    這點杜如晦也差不多,他也只能顧忌到沿河的百姓,至于陸地上的百姓也顧忌不到。

    而帶著這五萬糧食,杜如晦直接奔赴到災情最嚴重的徐州接管了政務進行賑災。

    當然,就在杜如晦進行賑災時,李泰那一封怒斥杜如晦強征五萬石糧食,調度幽州人員的上諫,也送到了朝廷中。

    另外李泰特地聲明了,這筆錢糧是自己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原本準備開發滄州的糧食。

    結果被杜如晦以右相的身份強征走了,朝廷怎么也應該給個說法!

    李泰這一封告狀信,堂堂正正走得是宗正府,很快就到了李世民桌子上。

    很顯然,這件事情所有人都知道杜如晦這么做初心是沒錯的。

    但程序上肯定有問題,而且以右仆射的身份強壓一品親王,這件事情怎么說朝廷都必須要給個說法。

    李世民看著這幕不由皺皺眉頭,拿出這份奏疏看了看,沉聲道,

    “給朕的奏疏上居然有錯字,下一道旨意,讓燕王把這一份奏疏抄寫六百遍。

    至于他的糧食損失,等到十月后,朝廷會給他補發六萬石糧食,由朕的內帑里面撥出!

    跟燕王說,每抄寫一份奏疏就給一百石糧食,十月前上交多少奏疏就給他撥多少糧食!”

    “圣人圣明!”在場文武百官馬上站出來對李世民歌功頌德。

    沒辦法,一個是杜如晦,一個是李泰,顯然兩個人誰都不好惹,能和稀泥自然是好事。

    所有人對這封奏疏都是眼觀鼻鼻觀心的做木頭人,現在終于有結果了,自然什么都好說。

    倒是在一邊的李承乾聽到這話,心中有所漣漪,但也沒任何話語。

    畢竟這筆糧食被杜如晦強征走了,李泰上奏多少也就只表達自己態度向朝廷要點補償。

    而朝廷也不是出不起這糧食,既然李泰叫了,那就還給李泰一點安撫一下。

    在李承乾看來,當初那個咄咄逼人的李泰,隨著他前往幽州成為了燕王,那么就再也不是自己的皇位競爭者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自己沒必要無端對李泰表達惡意。

    畢竟不論怎么說,李泰都是自己的同胞兄弟,以前離得太近,天天身邊有個別人家的孩子,自己自然看得煩。

    但現在雙方離得遠了,李承乾倒反而對李泰有那么一點想念了。

    當然,李世民只希望李泰的視野與格局能夠大一點,明白以人為本,水能載舟的道理。

    杜如晦這此直接從李泰那里調度糧食,以最快速度穩住遭受水災地區,沒讓整個災情糜爛,這怎么看都是大功一件。

    與之對比,李泰一點一點辛苦積累的糧食被杜如晦給收走了,那朝廷自然是要補償的。

    只是看著李泰的這一手字,雖然感覺多了幾分精氣神,但字卻有幾分不端正,就順手讓李泰練練字吧。

    畢竟自己一家人,李泰這一手字,實在拖了一家人的后腿啊!

    很快這份奏疏便被發出來,以最快速度送到天津城,李泰看著這一份奏疏,嘴角不由抽出了幾下,因為自己根本就沒在奏疏上找到任何錯別字啊!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新竹县| 环江| 务川| 洪湖市| 昌邑市| 容城县| 永丰县| 东丰县| 竹溪县| 美姑县| 固安县| 大冶市| 科技| 通州区| 石楼县| 慈溪市| 沈阳市| 如东县| 乳山市| 宕昌县| 读书| 无为县| 阜宁县| 温泉县| 皋兰县| 儋州市| 漯河市| 通许县| 密云县| 澄迈县| 故城县| 海原县| 平江县| 崇信县| 斗六市| 渑池县| 巴青县| 新密市| 波密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