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顯而易見的,這些炮手都是清軍棄子,清軍將領自始至終都沒有打算放他們離開。 而長槍陣的綠營兵們,也指望著這些炮手頂在前面,消耗一下妖道戰傀的兵力,為他們減輕壓力,所以督戰的時候十分賣力,誰敢往他們身后跑就捅死誰! 與此同時,剛剛撤下來的綠營火銃兵們,再一次被組織起來,拿著火銃對準長槍陣的后方,充當起督戰隊乃至第三道肉盾防線。 炮手所在的火炮陣地是第一道肉盾防線,綠營肉搏兵組成的長槍陣是第二道肉盾防線,這些潰敗下來重新組織起來的火銃兵,組成了第三道肉盾防線。 至于最后面的,自然是綠營的馬隊。 就這樣,一層押著一層,后面的人頂著前面的人送死,利用人性的丑惡來維持整座戰陣的穩定。 清軍將領根本不用擔心那些壓陣的后排清軍士卒不努力,畢竟前面的人對他們而言,就相當于一道‘安全閥門’。 之前將崩潰的火銃兵放進來,主要是這些火銃兵已經徹底崩潰,殺光了他們也不會轉身。 還有就是,逃回來的火銃兵數量不少,重新整隊還可以繼續利用一波。 不少火銃兵逃回來的時候,連手里的火銃都丟掉了,清軍將領干脆將營地里遺留下來的大刀長矛分配給他們,并將這些丟掉了火銃的火銃兵頂在第一排和第二排,由沒有丟掉火銃的火銃兵在后面押著。 所以,第三道肉盾防線,實際上是一支‘雜牌軍’。 當然,第二道肉盾防線也不全是長槍手,還有配備了刀盾的弓箭手位于中央和兩翼。 三道肉盾防線的兩邊外圍,則是一群綠營馬隊來回巡弋,負責兩翼押陣的都是會騎射的綠營騎兵。 兩翼的清軍士卒誰敢外逃,立馬就是箭雨伺候。 這就是尚可愛留下來的殿后部隊。 信息上隱瞞撤退的事實,戰場上采用高壓的督戰隊模式,愣是讓這些被李長青的戰傀打掉了心氣的清軍,維持住陣型! 至于那些中低層清軍武官,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也奮力彈壓士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