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五鹿郡城,數里外的荒郊,有座廢棄已久的廟宇,喚作。那處地方,殘垣斷壁四面垮塌,只有片瓦遮蔽風雨。 平日里,多是幾個沒去處的閑漢,或者一窩討飯的乞丐三三兩兩,扎堆聚集。天色漸暗,烏云蓋頂,很快就有滂沱大雨落下。 殺生僧手持那口銅缽,跨過瓦罐寺的門檻,跟蓬頭垢面的老乞丐打了一聲招呼,隨后自顧自坐到角落。 那些衣衫襤褸,留守于此的流民,也爭先恐后叫著大師,眼中流露出吃過苦頭的畏懼神色。這個大和尚剛來瓦罐寺的時候,眾人見他長得高大雄武,氣勢不凡,皆敬其三分。 乞丐的頭領還把最干凈的廂房讓出來,以供對方落腳。 可后面大家逐漸發現,這個大和尚早出晚歸,每天就吃化緣的稀粥,一臉慈眉善目,逢人就笑呵呵,毫無半點的兇神惡煞。 應當不是有本事的狠角色! 畢竟,大伙兒從未遇過這般接地氣的世外高人。 無論是江湖門,亦或者綠林道,均為鮮衣怒馬,挎刀配劍,遠遠一瞧,就能感受得到熏天的氣勢。再不濟些,響馬匪寇之流,也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哪像殺生僧這樣,天天清粥小菜,打坐參禪。除了那身僧袍、那雙鞋,稍顯干凈。 整個又與乞丐有什么差別? 因此,看到大和尚沒什么威脅,那些盤踞于此做勾當的丐幫中人,便就原形畢露。一個個開始吆五喝六,言行無忌,直接將殺生僧趕到最偏僻的柴房。 大和尚也是個好脾氣,并未鬧騰,這讓丐幫的頭頭更加猖狂,完全不把殺生僧放在眼里。他們所做的勾當,通俗易懂些,就是專門去大街小巷,尋那些長得粉嫩的孩童。用***將其暈倒,偷走賣掉??磿? 因為常常手里頭拿個拔浪鼓,或者一串糖葫蘆,借此勾引玩心重的孩童。所以就被喚作。 那天,這幫人不知道從哪里拐來一個粉雕玉琢的女童,商量著裝進壇子里頭養,再賣給雜耍的戲班。定然能弄個好價錢! 不成想被殺生僧當場撞破,他看到麻袋里頭的女童,當即明白發生何事。雙手合十,低頭誦念佛號。 為首的幾個丐幫頭目,還想喝罵兩句,讓大和尚不要多管閑事。結果話還未說出口,就被摘掉腦袋。 幾乎是電光石火間,瓦罐寺就多了十幾具無頭的尸身。 血如泉涌,染紅大殿,嚇得那些沒摻和的乞丐瑟瑟發抖。 事后,城中的捕快過來查看,只把地面沖洗干凈,隨后將女童送回家中。并未追究那個大和尚。 換血三重天的總捕頭,面對手持銅缽的殺生僧,當面都是畢恭畢敬。那幫乞丐這時候才曉得,瓦罐寺里來了一尊大佛! 年老的乞丐顫顫巍巍,兩條腿打擺子似的,挪著身子靠近殺生僧。 他生怕這位慈眉善目的佛爺,喜怒無常突然出手,將自個兒的腦袋連同脊柱一并拔出。那種血腥的場面,足以讓人連做十幾天的噩夢! 的規矩。恕老衲不能接受。 你們自用吧?!? 殺生僧搖頭一笑,和藹說道。 禪宗認為,清晨是諸天食時,正午是三世諸佛如來食時,日暮是畜生食時,昏夜是鬼神食時。所以,許多律部的苦行僧人,都有過午不食的規矩。 為的就是持齋持戒,積攢功德。老乞丐哪里聽得懂,只是訕訕一笑。 緊接 著回到火堆邊上,跟其他幾個乞兒分食燒雞。 殺生僧低頭,他曾在太安坊的破落屋里,享用紀淵的酒肉。那是因為師傅接受徒弟的供奉,理所應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