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水幼麟-《三國幼麟傳》
第(1/3)頁
翌日一早,姜維在陣陣雞鳴中醒來。
到底是十八歲的身軀,只消三四個時辰的休憩,精力便已恢復如初。天已大亮,時辰卻是尚早,正是平常練武之時。姜維依著習慣"chi luo"上身,走到院子里。
姜氏先祖睢公昔日追隨漢光武帝劉秀轉戰天下,戰功彪炳,名位僅次于云臺二十八將。解甲歸田后定居天水冀城,留下兵書、槍法各一冊。
姜維自六歲時便由父親指導,學習家傳的槍法,風雨不輟,至今已有十二載。
姜宅的院子方圓有四五丈大小,一半地方用大青石磚鋪就,一半地方用黃土填充,自幼便是他習武的地方。半數青磚上有大小不一的裂紋,均為他這些年練武時用勁踩踏所致。院子左首有一排武器架,上立長槍、木棍各三柄,右首立有一個木人。
他此時迎著朝陽伸了個懶腰,用力之下,胸腹手臂上的肌肉賁起,線條縱橫分明,在陽光下更顯熠熠生輝。只一呼一吸間,一股沛然的精力頓時涌入。他猿臂輕展,一柄棗紅桿的八面長槍已然被握在手中。
姜維收斂心神,依著往日的樣子,深深下蹲馬步,前手持住槍身中段,后手握把根靠腰,自然而然做到了頭頂平,肩平,足平,槍平。此四平為姜家槍技法之要領。蓋因此時尚未有馬鐙一物,馬戰時下盤勢必要穩,穩則進可攻,退可守。倘若交手時夾不住馬腹,身子必然不是前傾就是后仰,須臾間有性命之虞。故而姜氏家傳武藝極重下盤根基。
正所謂四平則八穩。這四平之法,正是姜家先祖在經年累月的戰斗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法訣,乃姜氏家傳槍法中的絕技。
其實無論馬戰還是步站,只肖身子做到四平八穩,手中槍法運出攔、拿、圈、轉四訣,便可見招拆招,先行立于不敗之地了。姜維練習此法十余年,馬上馬下持槍平穩,早已如吃飯喝水一般平常。
扎馬步,平舉長槍約莫三刻鐘,他腦門上已有汗珠細細滲出。不多久,就覺全身溫熱,氣血充盈,想來已是熱身完畢。
姜維緩緩起身,右腳弓步向前,前手如管一般握住槍桿,后手如鎖一樣牢握槍把,而后將家傳槍法一一使將出來。
或扎、或崩、或劈、或托、或抽、或拉、或云、或拔,或攔、或拿、或圈、或轉,只見這桿三十斤重的大槍,在他手中越舞越快,裂空之聲大作。遠遠望去,當真是槍頭如銀龍,棍身如滿月,攻時宛如風雷激蕩,勢不可擋,御時又猶如鐵鎖橫江,密不透風。
忽得,他往左踏出一步,變右為左,前后手交換,反向又舞了一遍。這一次,明明每一揮均是快逾閃電,卻是毫無聲息,過得片刻,方有裂帛之聲隱隱傳來,卻是用上了暗勁。
姜維自小熟讀家傳兵法典籍。孫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勝”,這一句最得其心。他自小喜歡異想天開,有一日練武時,他福至心靈,竟將兵法中的至理融入槍法中。
若明勁不足以制敵,則以暗勁輔之,或明或暗,忽快忽慢,打亂對手方寸,取勝之機就在正奇轉換之間。
由是在少年時,就憑借手中一桿長槍打遍天水,又兼好學上進,一時名聞全城。前太守姜敘遂稱其為“幼麟”,隨著年紀漸長,屢立功勛,這“幼麟”之名也越發響亮起來。
姜維約舞越是興起,這一縷來自后世的靈魂,終在一揮一刺間,與這具年輕的身軀徹底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難分彼此。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宁晋县|
廊坊市|
通河县|
金堂县|
张掖市|
晋州市|
阿尔山市|
普定县|
城步|
游戏|
崇礼县|
宁化县|
如皋市|
上高县|
盖州市|
金坛市|
隆林|
蒲江县|
全椒县|
嘉定区|
塔城市|
乌海市|
香河县|
徐闻县|
通化市|
临夏市|
新安县|
合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堆龙德庆县|
济宁市|
姜堰市|
英吉沙县|
云霄县|
宜宾县|
栾城县|
涟源市|
抚顺市|
临泉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