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沒錯,這首詩便是陳凡給廬山寫的《題西林壁》。 這首詩也是蘇軾寫的。 其實在給廬山做推廣的時候,陳凡一度都在糾結,應該給廬山怎么推廣。 事實上廬山已經很知名了,用不用推廣都無所謂。 不過誰愿意不讓自己的名氣更上一層樓、 既然如此,那么,在推廣上面, 那就盡量用詩的方式表現出來。 特別是詩里在得有廬山。 于是。 這就簡單了許多。 廬山最為知名的詩有兩首。 一首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另一首則是蘇軾的《題西林壁》。 《望廬山瀑布》其實也寫得很好。 但最終,陳凡選擇了蘇軾的《題西林壁》。 主要是《望廬山瀑布》雖然很好,但寫的只是廬山上的一個景點。 但《題西林壁》,他卻是更為全面的描繪廬山。 而且從意境以及層次上來說,《題西林壁》,陳凡覺得是要超過《望廬山瀑布》的。 特別是其中這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運用場景非常廣泛, 而且非常的有哲理。 當然。 也不需要陳凡解釋。 當李菊生與劉景明看到廬山這一首詩之后, 都是張了張嘴,不知道該說什么。 這首詩并不復雜,可以說一看就懂。 可就是一看就懂,才讓他們感受到這一首詩的境界。 這一首詩,可以說是完全給廬山量身打造。 廬山本來就大,如果你身在其中的話,根本就看不出廬山到底怎么樣。 而為什么呢? 那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小劉,你怎么看這一首詩?” 有一些郁悶,李菊生問道。 “這個……” 劉景明有一些尷尬,他不知道怎么評價。 李菊生又問道:“比起我們的畢竟西湖六月中如何?” “應該……” “直接說吧。” “應該更為高明一些。” “比起欲把西湖比西子呢?” “境界層次也更高。” “唉……” 李菊生不想問了。 這樣的詩,簡直可以說是千古名句。 有這一首詩在,不說廬山以后再不缺人, 就是廬山的底蘊又給深深的增加了幾層。 與之同時。 在廬山大規模廣告之余, 一眾在十一黃金周準備去旅游的朋友, 這時也看到了廬山這首詩的廣告。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