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我神你個小禮物……” 眾人朝著陳凡豎起了一個中指。 陳凡只是笑笑。 與大家打鬧習慣了,陳凡繼續說道:“跟大家再分享一首杜甫寫的詩,這首詩叫做《蜀相》。這是杜甫在來到四川成都定居時所作的,蜀相指的是蜀國的諸葛亮。做為三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杜甫很佩服諸葛亮,于是就來到了成都西北的武侯伺。”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除了講諸葛亮之外,言下之意,其實也在感慨自己的遭遇。 不過。 這首詩所寫的諸葛亮,一下子卻是吸引了一眾粉絲的興趣。 “凡哥,前面幾句我們都懂,但【三顧頻煩天下計】是什么意思?” “這個啊……” 這個世界的三國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黑暗的時代。 這個時代整個中華民族死了幾千萬人。 很多一些史料,文獻……都不知道去哪里了。 所以關于三國。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只知道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這一些人。 但關于他們具體做了哪些事,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事實上。 前世如果沒有陳壽的《三國志》,估計史學界對于三國也是一片懵逼。 而要不是有三國演義,那更沒有多少人知道三國了。 “三顧頻煩天下計……這里說的是一個典故。他說的是當年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次來到諸葛亮所住的地方。最終,因為劉備的誠意,諸葛亮就一路開始輔佐劉備。并且,一路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出師未捷身先死呢?” “這說的是諸葛亮北伐。當時劉備已死,整個蜀國的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來解決。而為了謀求蜀國的發展,諸葛亮制定了北伐的策略。可是,北伐還沒有看到成功,諸葛亮卻先死去了。所以,杜甫就說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 “原來如此。” 陳凡這一解釋,一切也就更好理解了。 “凡哥,被你這一講,我怎么感覺三國好像有點味道了。要不,什么時候您跟我們講講三國。” “這個啊……有空再說吧。” 要講三國,那可是一個超長大篇。 一天兩天,當真講不完。 不說講三國,唐朝陳凡都沒講完呢。 比如,李白。 接著,陳凡便跟大家分享了杜甫第三首詩:《江南逢李龜年》。 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眾多詩里面最有情蘊,也最富有含蘊的一篇。 “凡哥,這個李龜年是不是那個唱歌的李龜年?” 陳凡一說到李龜年,一眾粉絲便想到了此前介紹的那個李龜年。 “是的。” 陳凡點頭:“這個李龜年正是當年在梨園中很會唱歌的李龜年,也是王維寫出紅豆生南國的那個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少年之前,家境條件不錯,所以小的時候杜甫經常可以看到李龜年在岐王以及崔滌府中演奏。而在幾十年之后,杜甫這會兒已經57歲了,他在江南這個地方再一次碰到了李龜年。對于碰到故人李龜年,杜甫是愉悅的。所以,后面兩句,杜甫寫出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但……這只是表面意思。” 以前陳凡初讀這首詩的時候,也以為這首詩就是字面意思。 甚至。 那一段時間沒有特別了解杜甫,陳凡還覺得最后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寫的是愛情。 這就像王維的《相思》一樣,現在一大堆人都覺得這是愛情詩。 可這一首《江南逢李龜年》,不是愛情詩,也不是友情詩,而是感慨國家動蕩,不只是讓他,也讓整個大唐無數百姓過著顛沛流離生活的詩。 “凡哥,難道這首詩還有更為深層次的意思?” 陳凡點了點頭:“其實也很好理解,大家想一下,此前李龜年是風光無限的。同樣,杜甫也是。那個時候李龜年就像明星一樣,被世人追捧,而杜甫也不愁吃穿,每天可以出入高門大戶。可是呢,幾十年之后,原本那個被世人追捧的李龜年,以及原本那個經常出入高門大戶的杜甫,現在怎么樣了呢?” “所以兩人的相逢看似喜悅,但落花時節就已經點明了此時的主題。前面的經歷就像夢一樣的,雖然很美,但卻不可能再回去。而現在的他們,就像當年開過的花朵,如今已然凋零。不管是杜甫,也不管是李龜年。也不管是大唐,他們都已經輝煌不在……” 聽著陳凡的講述,一眾網友感慨萬千。 “詩圣果然不愧是詩圣,這首詩的內在含義竟然如此的隱晦。” “是啊,一不小心,我們都可能誤會這首詩的意思。” “我覺得這才是杜甫的高明,你也可以理解字面意思,反正字面意思也很美。當然,如果你能更進一步理解背后的故事,那才真正的讀懂了杜甫。” == ps:兄弟們,最后一天雙倍月票啦,求月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