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凡哥,曹操還會寫詩?” 說到詩,眾人一下子尿了。 要說詩。 那是大唐,宋朝的巔峰。 那是文人才能作詩的。 什么時候,曹操這樣的武夫也會做詩了? “是啊,曹操不只會作詩,而且還是一位大詩人。” 陳凡點點頭,說道:“年輕時候的曹操關心國家大事,也非常有志向。而當看到各路諸侯混戰的局面,曹操寫下了一首《蒿里行》。” 《蒿里行》是漢樂府舊題,有一些像詞牌名,當時是人們送葬時唱的挽歌。 蒿里的意思,就是死人所處的地方。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詩。 其實說的就是討伐董卓的歷史事件。 他說的是: “關東有一群義士,他們興兵討伐董卓。 他們最初說得很好,也討論了各自的綱領。 可是他們內心卻各有各的打算,相互觀望,誰也不敢向前。 反倒是最后,還開始了自相殘殺。 袁紹的弟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袁紹又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在北方。 因為戰士們常年征戰,盔甲沒有時間脫下來,都長滿了蟣虱。 眾多的百姓也因為戰亂大批的死亡。 如果你可以來到這里,你可以看到,尸骨暴露在田野里沒有人收領。 千里沒有炊煙,聽不到雞鳴。 整個國家,100個老百姓能留下一個人,就已經很好了。” “我草,這詩……聽著很悲痛。” “三國時代就是這樣,一百年來打來打去,打得人都死光了。” “所以為什么三國沒有什么史料記載了,就是因為人都死了。” 三國時期雖然還沒有出現像唐詩那樣的輝煌。 但三國時期同樣出現了一批擁有魏晉風骨之士。 曹操,就是魏晉風骨代表人物之一。 “也正是因為常年接觸到這一些,心懷大志的曹操,他便立下決心,他要在有生之年,結束掉這樣的戰亂。而如何結束?不是靠仁義道德去約束大家,而是靠自己的武力。只有自己的實力強大了,并且將這一些諸侯打敗,那么,天下就能太平,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 雖然曹操確實是一位梟雄。 但不得不說。 他的志向比之任何一人都大。 “隨后時間,董卓死去之后,曹操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并且,還將黃巾軍打敗。而就是這一戰,曹操擁有降卒30余萬,并控制了百萬人口的地盤,雄居兗州。并在隨后幾年里,打敗袁術,陶謙,甚至還平定了北方的南匈奴。而曹操,也正式被漢獻帝封為兗州牧?!? “成為兗州牧之后,曹操已經成為了一方勢力極強的諸侯。眼見各方諸侯都想稱帝,而曹操卻反其道而行。他不但沒有稱帝,反而還迎接漢獻帝,并遷都許昌,也就是在這個地方。至此,曹操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整個諸侯爭霸當中,占據了主動權。” 不得不說。 這一步可以說是曹操最為漂亮的一招棋。 當時雖說東漢已經氣數將盡,但仍沒有亡。 此時如果稱帝,定然會遭受到無數人的討伐。 其他一些諸侯沒有看到這樣的局面,或者是被稱帝的野心所誘惑,一時紛紛稱帝。 哪怕有的不稱帝,也不時搶奪傳國玉璽。 但相對于他人稱帝,以及那一個什么也不會說話的傳國玉璽……真正的漢獻帝才更有價值。 雖然本質上曹操沒有稱帝,但“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與稱帝也沒有什么兩樣。 更為得重要的是。 曹操可以通過此舉站在道德至高點。 一方面可以通過漢獻帝下詔拉籠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因手上有漢獻帝,輕易不會被他人討伐。 當陳凡講到這里。 直播間人氣已經突破了50萬。 “好,好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之前我一直對三國歷史不感興趣,但現在,我突然對三國歷史感興趣了。” “沒想到在三國如此諸侯混戰當中,竟然有這樣的一位英雄出現?!? “我靠,我突然發現,曹操這丫的比歷史當中一眾帝王都更牛逼。” “可不是,看看人家是怎么成長起來的。當初很弱小的時候就知道以大局為重,犧牲自己先行討伐董卓。后面又有極大的野心,想要一統天下,然后一步步占據地盤。而占據地盤之后,又有強烈的政治手段,不稱帝也不去奪玉璽,而是來了一招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般手段,其他一些帝王哪有這本事?!? 事實上確實如此。 不說那一些生在比較太平年代里的帝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