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雖然這看起來沒有什么。 可是。 當聽著陳凡講解這一些農耕知識的時候,一眾看客都是一片震驚。 “我去,東漢時期的耕種水平就已經和現代我們差不多了。” “何止是差不多,簡直沒有任何區別啊。而且,2000多年了,我們看起來還是東漢時期的種植技術一樣。我都在想,是古時人民太聰明,還是我們太笨,2000多年了竟然還沒有啥改變。” “哈哈哈……” 確實如此。 如果你只盯著皇帝,只盯著一些大將,那整個歷史的寬度就那么一些。 可如果你跳開這一些,將視線放到其他更有意思的地方,那東漢哪怕就是出了一系列的平庸的皇帝,但也同樣的精彩。 當然。 東漢時期表現不凡的,不只是農業,他還包括紡織業。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那個織錦,其實就是屬于紡織業的一種。 不過西漢時期紡織技術還一般般,但到了東漢,技術已經發展的非常高超了。 甚至有很多織錦,現代工藝都做不出來。 “除了這一些,東漢在科技這一塊上,也是世界矚目,影響中華……不,甚至還影響了全世界。” 對于這一句,眾人有一些不理解。 “科技?” “東漢還能有什么科技?” “好像中國古代沒有什么科技吧,更不用說影響全世界。” “影響全世界的不是西方科技嗎,哪里有東方的科技?” 這當然是大家對于中華古代科技的誤解。 其實中國古代有著一系列的科技,甚至,還有一些是黑科技。 哪怕就是在東漢時期,他的科技亦是驚人。 在東漢時期,科技領域這一塊表現最為突出的,那就是蔡倫了。 “大家知道紙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嗎?” 這時,陳凡突然問道。 “紙?” 這一下,還真問倒了不少人。 在他們的概念里,還真沒有紙這個概念。 但紙做為文明象征,他是無比之重要的。 甚至。 陳凡認為。 科技能夠發展,紙是最為重要的,沒有之一。 如果沒有紙。 哪里有這么多的唐詩宋詞? 如果沒有紙。 又哪里有這么多的先進文化與科技? 如果沒有紙。 恐怕讀書人都沒有多少。 “看來大家對于紙并沒有太大的一個概念。在東漢之前,我們用于書寫的媒介并不是紙,而是竹簡,以及絹錦,或者動物的皮毛。但這一些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竹簡,制作起來比較麻煩,而且占用空間太大。看看古時候不少大家所說的學富五車,這個五車,就是五車竹簡制的書。但說起來,就算是五車竹簡制的書,他的內容也并沒有多少。甚至,還沒有一部100萬字的小說這么多。所以真要按古時的學富五車來算的話,在坐的同學們也都是學富五車了……” “至于絹或者錦,以及動物皮毛,那就太過于奢侈,也太貴,一般的平民根本用不了。哪怕就是皇族,也不能經常用這一些。所以,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人想做出一種可以不占地方,又很便宜,而且還很方便書寫的媒介。這個媒介,那就是紙。并且,西漢時期還真有人做出來了。但西漢時期做出來的紙效果并不好,一個是比較粗糙,另一個就是表面不平滑,不太適合書寫,只適合做包裝。” “后來,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叫做蔡倫的宦官,他認識到紙的作用,于是他開始改良此前西漢時期生產出來的紙。經過無數次的實驗,蔡倫用樹皮,麻皮,竹子……等等,總結出了造紙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原料分離。 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樹皮,麻皮,竹子……這一些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 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 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干燥。 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 這四個步驟,至東漢蔡倫發明以來,2000年過去,人們仍是大都數按這樣的方法制作出來。 哪怕就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很牛逼了,但基本步驟也差不多。 只不過這四個步驟他們會用機器等提高效率罷了。 “因為是蔡倫總結與改良的造紙術,所以,我們又將蔡倫改良的紙稱之為蔡侯紙。” 至于為什么是蔡候紙,不是蔡倫紙? 那是因為蔡倫在漢和帝時期幫助和帝滅掉了竇憲這一些囂張跋扈的外戚,加之蔡倫忠心耿耿,最終被封為龍亭侯。 “可以說,蔡倫改良的造紙術,完全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首。” 這個時候,陳凡提到了一個新的觀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這個觀點一下子就讓現場眾人無比的感興趣。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這是哪里來的?” 這時,有同學舉手提問:“陳凡老師,中國古代有哪四大發明?” 不是他們不知道。 實在是前世這個觀點也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 前世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這個觀點,最早是英國人提出來的。 也就是說。 雖然中國早就有四大發明,但沒有人提出,大家也沒將這當回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