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傳承。” 看著央視1套《典籍里的中國》最后一幕,東方電視臺朱臺長嘆了一口氣。 果然。 沒有陳凡在的百家講壇雖然是百家講壇,但已然黯然失色。 轉頭。 朱臺長看向了助手。 助手這時卻是有些尷尬的說道:“臺長,陳凡老師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國,確實非常創新。” 事實上。 助手知道。 如果當時東方衛視不將《百家講壇》推后,碰到這樣的一個節目,必然壓得也渣都不剩。 …… “本草綱目,這就是我們的中醫。” “李時珍,配得起大醫精誠的名聲。” “我想,以后生病了,我更愿意去看中醫。” “為什么,你覺得中醫比西醫好。” “也沒有。” “那你還去看中醫,為什么?” “不為什么,就為中醫的醫德,就為中醫領域才傳承了李時珍這樣的醫者之心。” …… “醫者。” “各位,今天中醫給我們西醫上了一課啊。” 當然。 這堂典籍里的中國不僅僅影響的只是普通人。 同樣。 還影響了一眾西醫界的人士。 雖然西醫界也并不認為,中醫憑著這個節目就能比他們厲害。 現代科技就是西方發展而來的,這也就保證了西醫將一直領先全世界。 但這一集典籍里的中國。 他除了向眾人介紹李時珍,介紹本草綱目,介紹中醫之外。 他還向世人傳輸著他們的醫者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對于西醫來說,他們是完全比不上的。 正如現在。 雖然西醫也一直強調醫德,但這個醫德哪里來? 西醫歷史本來就不夠,他們的醫德根本就沒有建立。 而且。 他們就沒有想過建立。 就如抗生素這一塊。 雖然全世界一直都在強調抗生素用多了有問題。 但無數的醫院,仍時不時給你開抗生素。 這難道就是醫德? 甚至。 就算是建立,也只是了了一些口號。 可是。 這放在中醫這一塊。 中醫的醫德,可不只是在明朝時候就此建立。 他在漢朝。 在漢朝之前。 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還有現在的李時珍……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當然還有黃帝時期的岐伯。 不要懷疑。 雖然黃帝內經有可能不是黃帝寫的,但黃帝那個時期絕對有醫生。 甚至可以說。 中華有幾千年的文化,中華的醫德就培養了幾千年。 這樣的價值觀比之西醫的價值觀,那完全是吊打。 …… “兒子,分數查到了嗎?” “查到了。” “多少?” “650分。” “太棒了,650分……兒子,你簡直太棒了。這樣的一個成績,京都醫大沒有問題了。” “嗯。不過,老媽,我不想考京都醫大了。” “啊,你不是一直想學醫嗎,京都醫大是國內最好的醫科大學。” “我知道,但我想報考京都中醫大學。” “那怎么行。京都醫大是985大學,京都中醫大學只是普通的一本大學……甚至根本沒有什么名氣,你報考這個做什么?” “媽,你不是很喜歡陳凡老師嗎?昨天他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國我看了,我想,正因為有李時珍這樣的一些人存在,我們中醫才能傳承幾千年。” “可現在中醫沒什么地位,也沒有太多的市場。” “正是因為這樣,才需要我們這一些學子去傳承與發揚我們的中醫。而且,我看了陳凡老師在網上共享的一些醫學書籍。我覺得,中醫有大一統的醫學理論,但西醫是不存在的。” “兒子,你還是好好考慮吧。” “老媽,我考慮清楚了。而且,我給京都中醫大學打過電話,也了解了這所大學的具體情況。雖然他們是中醫大學,但他們即學中醫,也會教西醫。反倒是京都醫大,只教西醫,不教任何中醫的部分。我覺得,中醫與西醫其實不必分得這么清楚,他們都是醫學的一種手段,只要能治病,不管中醫還是西醫,都是可以的。這顯然比之單獨學西醫更為有用,如果我能將中醫以及西醫都學好了,我想,這對于患者,對于我們國家,對于世界都有具大的好處。” “兒子,你真想好了。” “嗯。” “既然如此,那老媽支持你。” “謝謝你,老媽。” …… “陳凡老師,下一期我們典籍里的中國您看看,應該安排什么時候?” 第一期典籍里的中國結束,看著后臺的收視率,許量屁顛屁顛的找到陳凡報喜。并說道:“陳凡老師,猜猜我們今天典籍里的中國收視是多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