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太史公,司馬遷。】 第二期《典籍里的中國》謝幕。 但他的謝幕,卻是轟動了整個全網。 “激動,太激動了,今天的《典籍里的中國》實在是太精彩了。” “何止是精彩啊,全程我都感覺要高潮。” “我都已經尿了無數次。” 各大網站,媒體評臺,論壇,各個群組。 典籍里的中國第二期雖然謝幕,但關于他的討論卻是一點也沒有平息。 幾乎在這里面,不管是節目的設定,還是司馬遷這個人物,更或是其他,拿出來都是一大堆討論。 “當知道司馬遷遭受到了宮刑時,我差點要罵死漢武帝。” “最為讓我感動的是司馬遷寫的報任安書,這一封書信,正是司馬遷的真實寫照。” “最為震撼,也是最為讓我敬佩的則是司馬遷雖然遭受宮邢,但他卻一直堅守自己的志向。特別是他最后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太史公,真的做到了。” “是啊,想想都感覺到無比的震撼。” “其實我最為震撼的是陳凡老師,想想陳凡老師一直做的是什么?他或許,走的正是一條如太史公一樣的路子。” 這一刻。 眾人再看陳凡時,卻是變得無比之崇高。 不過。 這一期所透露出來的內容,遠遠不只這一些。 這個時候,就有不少人士討論著: “兄弟們,其實這一期雖然講的是司馬遷,但這期內容信息量太大了。” “嗯,他即講了司馬遷,還講了黃帝,炎帝,以及舜帝,大禹,順帶著連神農氏也講了一些。” “這么來算的話,大家發現了沒有?” “發現什么了?” “如果按史記上的記載,那我們中華文明就不只是3000多年了。” “早說了不只3000多年,古蜀國就將我們的文明推到了4000年。” “我知道,但你發現了沒有,太史公在史記當中記載的時間,從黃帝到漢武帝時間是多少?” “從黃帝到漢武帝時間大概是3000多年。” “那漢武帝到我們現在的時間是多少?” “漢武帝是公元前100年左右時間的人物,我們現在的時間是2022年……我了個去,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 還要說嗎? 這個數字相加就可以。 前面是3000多年。 再加上2000多年。 這代表什么? 這代表我們中華文明歷史哪里是3000多年,又哪里是4000年。 我們中華文明歷史,則是5000年。 “5000年,我草,我被震撼了。” “我也是,5000年啊,我現在激動的發抖了。” “別說了,想到我們中華有5000多年歷史,我恨不得大叫出來。” 這是一種文化認同感。 這樣的認同感產生的興奮,當真不是一般的激動難于體會的。 當然。 這一期節目的信息并不只是如此。 …… “各位,各位,別激動,別激動,這期節目還有好多信息呢。比如秦始皇,當時講秦始皇的時候,我感覺我之前的歷史觀完全破滅了。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這是何等的魄力。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大一統。我感覺,贏政是我在歷史當中最為被遺漏的一位。” “是的,此前皇帝當中,我一直以為劉邦很牛逼,接下來則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這一些。哪怕就是后面的漢宣帝,漢光武帝,也比贏政牛逼。可現在我才發現,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贏政真的可以算是千古一帝,遠非漢朝一眾皇帝可以相比的。” “不只是漢朝皇帝不能相比,唐朝皇帝,宋朝皇帝,明朝皇帝……等等一系列朝代的皇帝,都不能夠相比。” “別提宋朝皇帝了,提了丟了。贏政就是千古一帝,他打破了春秋戰國,打破了周朝,打破了夏朝,打破了商朝的一系列體制,請問,誰比他牛逼?不過,也有遺憾。” “啥遺憾。” “就是信息量還是太少了,搞得我一直都在搜索贏政的信息,但搜來搜去也就那樣。” “別搜了,要是你能搜到,人家陳凡老師還能講什么?” “也是,但感覺好像上了陳凡老師的當。” “靠,你不說我都沒發現。怎么辦,怎么辦,我好想知道秦始皇贏政一系列的信息啊。” “好想知道也沒用,很多的一些史料都找不到,所以我們知道的很少。要想知道更多內容,嘿嘿,記得每天關注陳凡老師吧。” …… “除了秦始皇,大家難道沒有發現其他的信息嗎?” “什么信息?” “太史公在他的史記里面,記載了很多的一些信息。比如說孔子……” “對對對,在司馬遷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絕對比之我們更為了解孔子。可惜,我們對于孔子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有一部論語。雖然一部論語,就已經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但我相信,孔子除了論語,他還有其他許多許多的創舉,并且還有許多與他有關的故事。” “怎么破?” “別問,問就是再找陳凡老師。” …… “唉,你們這些家伙,都沒有說到重點啊。” “重點是什么?” “重點是,各位發現沒有,在第二期最后關頭,陳凡老師翻出來的二十四史,我們知道多少?我們只知道十來史,或者這十個史不少也都是殘缺的。不過,這都不是最為重要的。最為重要的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你們誰看過啊。” “別問我,我沒看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