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過,雖然吳王任命孫武為大將,并且還佩服孫武寫的兵法十三篇。 但吳王卻還是有一些擔心孫武。 畢竟孫武雖然出身齊國的貴族,但卻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 于是吳王就準備考驗一下孫武。 并且,還搞了一個難度大的,挑選了160名宮女給孫武指揮。 另外,還讓自己兩位愛妾擔當了兩個小組的組長。 但盡管如此,孫武還是按著他的兵法,開始操練160名宮女。 可惜。 這一些宮女原本就是女子,從來沒有打過仗。 不只如此。 還有擔當兩組小組長的吳王愛妾更是全然不管孫武,在孫武連續發動了號令之后,這兩人仍是在操作場上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還開始嬉笑玩鬧起來。 孫武見此情況,大怒,就要殺掉吳王的兩位妃子。 吳王見孫武動了真格,便向孫武求情。 孫武卻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帶兵打仗一定要有嚴格像鐵一樣的紀律,如果這樣都保證不了,那根本打不了勝仗。 最終。 孫武還是按著軍規,將吳王的兩位妃子給殺了。 其他一眾宮女見孫武如此,一下子便嚇住了,等孫武再次進行操練,每一位宮女都按著孫武的要求,一時井然有序。 當然。 這只是吳王對于孫武的考驗。 好戲還在后頭。 “當時楚國是大國,楚國對于吳國的威脅非常大。但吳國又沒有這么大的實力將楚國打敗,于是,孫武就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邊說,陳凡一邊在黑板上寫下了孫武的兵法精要。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也很簡單。 哪怕就是百戰百勝,其實也不是最厲害的用兵策略。 最為厲害的用兵策略,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哪怕就是不出一兵一卒,也能讓對手屈服。所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上層的策略就是用自己的計謀讓對手屈服,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戰勝對手,再次就是直接出兵了。最下乘的作法,那就是攻城。 至于攻城為什么是最下乘。 那是因為攻城戰一向死傷非常大,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甚至。 有的時候攻城戰自己的死傷還比之守城方要多得多。 這自然是最下乘的用兵之法。 “我去,這思想戰略好高明。”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厲害。” “說得太對了,哪怕就是百戰百勝也不是最厲害的用兵之策。因為哪怕百戰百勝了,其實自己也會遭受到很大的損傷。打得越多,自己受損也越多。到最后,反倒因為自己受損嚴重,也會跟著失敗。” 對于孫武,此前眾人以為他只是一位春秋時的大將。 可是。 當陳凡將孫武的用兵之策說出來時,孫武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上了起來。 他已不再是普通的大將,他已經變成了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軍。 如果用百家爭鳴來形容的話,孫武就是百家里的兵家之首。 可能這時有人問了。 為什么稱孫武是兵家之首,或者是兵家之祖呢? 難道在孫武之前,他就沒有兵家嗎? 并不是。 在孫武之前同樣有兵法,同樣也有兵家。 著名的姜子牙,他就是一位很牛逼的兵家。 但春秋時期的兵家他們的理念還處于比較理想這一個階段。 比如春秋時期大家打仗,一般是征服對方,他們的目的只是想稱霸,并不想滅國。 可在孫武之后。 受孫武的影響,春秋末期以及到戰國,孫武的戰略思想已經完全左右了當時整個的時期。 正如他在兵法中所說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意思就是說。 用兵之法,就是詭詐。因此,我們應該有能力而裝作沒有能力。實際上想打你,而又裝作不能打你。 吳王覺得孫武的策略非常高明,并采納了孫武的計策。 孫武先是離間了楚國的附屬國桐國,讓其背叛了楚國。然后又裝作自己沒啥實力,不敢攻打楚國的樣子,讓楚軍放下了戒備。而在同年的十月,吳軍就在孫武的帶領之下,在豫章擊敗了楚軍。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