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先帝辛秘-《我,劉辯,雄主》
第(3/3)頁
劉辯應了一聲,后知后覺的想起,似乎歷史上劉備就當過平原相。
順便一提,似這類冊封諸侯國的國相,名義上是協助各諸侯王管理諸侯國,但實際上諸侯王對封國并無直接控制權,國相其實就相當于太守。
當然了,這強化中央集權的手段,關鍵還是要看中央本身實力硬不硬,若是碰到一個作風強硬的諸侯王悍然干涉國相,朝廷也拿他沒有辦法。
比如陳王劉寵,就是一個作風強勢的諸侯王。
不過這位諸侯王對漢室十分忠心,在劉辯心中的評價與幽州刺史劉虞、兗州刺史劉岱一個級別,奈何這三位在歷史上的結局都不太好:劉虞被公孫瓚所殺,劉寵被袁術所殺,劉岱最窩囊,居然被復起的青州黃巾所殺。
劉辯正感慨著,卻見靈帝隨口說起了平原王劉碩、桓帝以及他們這一支的關系:“……桓帝與朕,雖非直系,但其實都出自河間孝王(劉開)一支,河間孝王生蠡吾侯劉翼,便是桓帝生父,桓帝未繼承大位前,便沿襲的其父蠡吾侯之爵,而朕沿襲的是解瀆亭侯,爵位次他一等,因此論輩分,桓帝其實是朕的堂叔。”
劉辯當初不曾刻意去關注桓帝與靈帝的關系,如今聽靈帝一說,他才知道原來漢桓帝是靈帝的堂叔。
見此,劉辯好奇問道:“那孝質帝呢?莫非亦是我河間一支?”
他口中的孝質帝,即被跋扈外戚梁冀毒死的九歲皇帝。
靈帝聽罷搖搖頭道:“質帝倒不是,他是渤海孝王劉鴻一支……”
稍一停頓,感慨道:“渤海孝王就只生有質帝一子,還來不及歡喜其子被迎為天子,不曾想卻遭梁冀毒手,更有甚者,渤海孝王當時不敢有絲毫怨恨,次年便郁郁而終,隨其子而去。我聽人說桓帝曾評價過,稱質帝聰敏早茂,能識梁季之奸,可惜聰穎而不善韜晦,遂為梁季所害……”
說到這里,他忽然問劉辯道:“我兒覺得桓帝如何?”
昏君唄,還能作何評價?
劉辯心底泛起一個念頭,嘴上卻說道:“兒臣不敢妄言先帝。”
見此,靈帝微微一笑,自顧自說道:“世人都說桓帝昏庸,朕卻不覺得,若桓帝昏昧,他能除掉梁冀?這些都是黨人對桓帝的污蔑……可笑那群士人,梁冀在世時,一個個都不敢冒頭,等到梁冀被誅,就全冒出來了,相互標榜、結黨營私、誹謗朝廷,故桓帝才下令捕殺這些結黨之人。……相比之下,桓帝當時的處境比朕繼位時愈發惡劣,不過朕繼位時那會兒也不輕松……”
或許是閑著無事,又或者有別的用意,靈帝向劉辯講述了他當時的處境,內有曹節、王甫仗他名義恣意妄為,外有大將軍竇武試圖鏟除一干宦官,或有效仿梁冀之意,所幸當時張讓回到了宮內。
此時劉辯才得知,原來張讓也是桓帝時期的宦官,而且十分受寵,只不過當時尚未因為王甫之死而引起宮內宦官對士人的同仇敵愾,他們彼此亦相互攻訐,張讓也因受寵而遭到誣陷,被誣與桓帝有斷袖之誼,被當時的皇后竇妙逐離,直到桓帝駕崩、靈帝繼位,才得以返回宮內。
可即便是回到雒陽漢宮,張讓當時在宮內也已淪為邊緣人物,于是乎,一個年幼的傀儡天子與一個處于邊緣的宦官一拍即合,開始謀劃奪權。
在張讓的建議下,靈帝一邊學桓帝韜光養晦,一邊結納當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趙忠等人,暗中積蓄力量。
主仆幾人先是等到了曹節帶人誅殺竇武,隨后又熬死曹節等桓帝時期的老宦官,等到宮內宦官勢力逐漸以張讓、趙忠等人為首時,靈帝也終于真正地拿回了天子的權柄。
聽完這些辛秘,縱使是劉辯也必須承認,桓帝、靈帝雖沉迷酒色,在私德上有虧,但確實并非十足的昏君,相反都頗有抱負,可惜外戚、尤其是士人的沉冗太過于根深蒂固,以至于皇權受到掣肘。
見此,劉辯思忖一番,從懷中取出了曹操的那封書信。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凉山|
双城市|
和平区|
观塘区|
漳浦县|
台南市|
高要市|
普洱|
大田县|
元阳县|
虎林市|
石渠县|
安远县|
邵阳县|
大姚县|
黎城县|
瑞昌市|
丽江市|
姜堰市|
渝北区|
巴彦淖尔市|
喜德县|
新乐市|
上杭县|
胶州市|
洪江市|
镇原县|
和田市|
曲水县|
微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广东省|
乐昌市|
平阳县|
台东县|
聂拉木县|
泸州市|
金门县|
平安县|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