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時張讓就躬身站在劉辯身側(cè),聞言朝后者鞠了一躬,旋即一邊從轉(zhuǎn)身面朝百官,一邊懷中取出傷亡名冊,尖著嗓子道:“昨夜,以司隸校尉袁紹為首的亂軍殺入宮內(nèi),不分緣由、逢人便殺,殺死虎賁、郎衛(wèi)、羽林共計千余,殺死壽安殿、黃龍殿、章德殿、承風(fēng)殿、東觀等值日宦官共計四五百人……” 聽到‘東觀’二字,楊彪、蔡邕、馬日磾幾人猛得抬頭,臉上露出驚駭、難以置信之色。 要知道在東觀任職的宦官,大多都是有學(xué)問、不參與朝政的宦官,可以說他們是與世無爭,一心只想著與蔡邕、楊彪、馬日磾?shù)热诵?zhǔn)觀內(nèi)的藏書,別看士人對宦官大多報以抵制、厭惡的態(tài)度,但是對于這些宦官卻無厭惡,較為有名的有徐衍、郭耽、丁肅等人,楊彪、蔡邕、馬日磾?shù)热艘嘁秊橹海饺绽镆煌陉P(guān)內(nèi)校準(zhǔn)藏書,閑時聚在一起小酌幾杯,稱得上是知己友人,此刻一聽昨晚被亂軍所害的宦官中,居然有在東觀任職的宦官,楊彪、蔡邕、馬日磾幾人頓時色變,看向袁隗、袁基二人的眼神也出現(xiàn)了變化。 哪怕他們也知道,昨晚宮內(nèi)的騷亂多半是袁紹教唆何進(jìn)所為,與袁隗、袁基應(yīng)該沒有什么關(guān)系。 不止楊彪、蔡邕幾人,殿內(nèi)百官在聽到張讓的講述后,亦議論紛紛,甚至于搖頭嘆息,竟沒有人對張讓稱袁紹率領(lǐng)的何進(jìn)部曲為‘亂軍’而辯駁什么。 畢竟他們也覺得這次何進(jìn)與袁紹做得實在是過火了——殺宦官,你殺張讓、趙忠、孫璋等十常侍啊,你殺普通的小宦官做什么?尤其是東觀的宦官,那些可是親近他們士人的宦官。 結(jié)果袁紹率領(lǐng)的這幫人闖進(jìn)宮內(nèi)后,不分緣由,只要看到宦官就殺,這不是亂軍又是什么? 而袁隗、袁基聽罷更是驚慌,一邊在心中暗罵袁紹,一邊連連使眼色讓同僚代為求情,比如說馬日磾與楊彪。 馬日磾乃大儒馬融的孫子,而袁隗娶了馬融的女兒,因此二人乃是姑父與侄子的關(guān)系;而楊彪娶了司徒袁安的玄孫女,其妻乃袁紹、袁基、袁術(shù)的同族姐妹,論輩分也要喚袁隗一聲叔父。今袁隗、袁基被袁紹牽連,暗中求救,二人自然不好袖手旁觀。 可瞅著太子劉辯陰沉的面孔,二人亦不敢立即開口求情。 畢竟劉辯在他們看來可不是懦弱的幼主,反而相當(dāng)有手段,剛被接回宮沒幾日便杖斃了房殿令馮禺與七八名小宦官,隨后又巧妙引起張讓與孫璋的決裂,將天下士人恨不得鏟除的十常侍玩弄于鼓掌之上,甚至于漸漸將張讓都收拾地服服帖帖,這等幼君縱使年幼,楊彪、馬日磾亦不敢掉以輕心。 再者,這件事太過于惡劣,楊彪與馬日磾也要為自己家族考慮,免得被牽扯其中。 他二人都不敢,其余朝中百官就更不敢了,唯一敢求情的恐怕也就只有蔡邕了,不過蔡邕還震撼于東觀的宦官亦遭亂軍毒手,心下也是恨及袁紹,暫時并未開口——畢竟劉辯也沒說要將袁隗、袁基如何。 最后,還是盧植出面,替袁隗、袁基說了兩句公道話:“太子息怒,大將軍固然是受袁紹等人教唆,但臣以為此事當(dāng)與司空、太仆無關(guān)……” 見盧植開口為他二人求情辯解,袁隗、袁基二人又驚又喜,一邊高呼冤枉,一邊感激地看向盧植。 然而盧植看都不看二人。 倒不是對二人有什么成見,實在是盧植恨及了袁紹,連帶著對袁隗、袁基也有了成見,畢竟宮門被攻破,但凡是忠于漢室的臣子,都無法容忍這等惡行。 他之所以替二人求情,一來是覺得袁隗與袁基可能確實不知情,否則不太可能傻乎乎地等在宮門外,一來還是因為袁氏的影響力太大,不希望劉辯因為此事株連袁氏,而引起天下大亂。 事實上在訓(xùn)斥完何進(jìn)后,劉辯回到玉堂殿,便與何苗、盧植、張讓幾人商議了如何處置袁紹以及袁氏的問題。 當(dāng)時盧植便勸阻劉辯只處罰袁紹一人,莫要趁機(jī)收殺袁氏,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袁氏在天下的影響力太大,倘若將袁紹、袁隗、袁基等雒陽袁氏一支滿門抄斬,又要誅袁氏三族,此刻在汝南的袁術(shù)勢必要造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