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守孝二十七日-《我,劉辯,雄主》
第(1/3)頁
吊祭七日,靈柩出殯。
在代大將軍何苗的主持下,宮內舉辦了首場喪禮,棺柩繞著兩宮各殿行了一圈,最后又歸于玉堂殿。
于次日起,新君劉辯,便攜弟弟劉協開始為裕帝守孝。
按理是二十七個月,不過鑒于劉辯是新君,他只需為裕帝守孝二十七日,剩下的則由劉協代為補足。
期間,董太后與劉辯商議,要求劉辯封劉協為王。
劉辯也未拒絕,不過并未像歷史上那樣封劉協為陳留王,而是封其為弘農王,倒不是因為迷信什么,純粹只是為了將劉協封在離雒陽較近的地方。
倒不是為了防著董太后、董重或者劉協本人。
其實在劉辯看來,董太后其實是個蠻好糊弄的老太太,只要給予其應有的尊重,再默許老太太捏著一筆錢修園子、安享晚年,這位老太太其實也不至于不顧亡子的意愿,硬生生要扶立劉協。
畢竟與歷史上不同,這次劉辯可是明確得到了裕帝的認可,董太后也是知道的,再加上朝中大臣少說最起碼有七八成支持劉辯,老太太也不至于一意孤行。
當然了,老太太想要趁劉辯年幼垂簾聽政,或者為他董氏一族謀利,這是另外一回事,劉辯自有辦法解決。
相較董老太太,董重在出任衛尉之后,明顯也膨脹了一些,在何苗主持喪禮期間也少不得一番指手畫腳,不過這家伙越是得意忘形,劉辯就越不把他當回事。
當然,必要的敲打還是要有的,不過這要等劉辯正式登基之后,眼下沒這個空閑。
至于劉協,以往因為董太后的關系,劉辯與這個弟弟相處的時間不多,不過這幾日的相處,劉辯覺得這個自幼聰穎的弟弟對他還是比較尊敬的,也看不出有什么敵意,因此他決定日后多與其親近,以漢室社稷為由,哄這個弟弟為他效力。
畢竟一個九歲的小孩,還是可以重塑三觀的。
這不,在守孝的首日,劉辯便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屏退眾人推心置腹地對劉協說道:“皇弟,父皇不幸過世,將偌大社稷交付于我,為兄深感責任重大,唯恐有負父皇托付,不知皇弟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說罷,他不等面露驚愕之色的劉協開口,又愧疚道:“之前宮內曾傳出一些謠言,使我獲悉王美人身故或與我母后有關,然子不可言母,為兄不好說母后什么,只能懇請皇弟莫要怨恨太后,昔日我母后虧欠王美人的,虧欠皇弟的,為兄愿意做出補償。”
劉協不過九歲,雖自幼聰穎但卻難有心計與城府,見兄長劉辯代其母認錯,誠惶誠恐之余心中亦十分感動,半晌猶豫說道:“只要陛下不嫌臣愚鈍,臣自然愿意為陛下分憂,至于陛下所說補償,這大可不必。不過……臣弟懇請,能否將我亡母遷入皇陵?不敢奢求與父皇同葬,只做陪葬。”
雖說這事有點不合規矩,但在劉辯看來問題不大,他爽快答應:“可以。”
見此,劉協大為欣喜,反復感謝之余,與劉辯亦愈發親近起來,只要是休息時間,便圍著劉辯說話,而劉辯也不厭煩,向他灌輸了不少皇權的理念,點明皇權應當控制士人,否則就會被后者架空,劉協自幼聰穎,在兄長的指點下很快就理解了其中道理,頓時恍然桓帝以及先帝為何要兩次實行黨錮。
而在兄弟倆為父守孝的期間,朝中大事皆由盧植、羊續、何苗、董重幾人處理,其中董重是董太皇太后硬塞到尚書臺的,何太后對此十分不滿。
在一次爭吵中,董太后在盛怒之下還是說出了歷史上那番給他姑侄帶來殺身之禍的話,罵何太后‘倚子與兄長之勢’,還說要讓侄子董重殺了何太后的兩位兄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山县|
芦溪县|
沽源县|
辽阳县|
稷山县|
鸡泽县|
丹巴县|
凤台县|
西贡区|
登封市|
漾濞|
汉阴县|
西华县|
都安|
全南县|
米林县|
福州市|
阳信县|
日喀则市|
雅江县|
政和县|
宣汉县|
斗六市|
花莲县|
忻州市|
嫩江县|
宜宾县|
永靖县|
天峻县|
鲜城|
阿拉善盟|
桂林市|
河池市|
滨州市|
丁青县|
南华县|
简阳市|
济南市|
松原市|
尉犁县|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