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由于火銃的有效射程也就在百米左右,像滿洲巴雅喇那樣的精銳,能夠舉著盾牌很快靠近你,然后就是單方面的屠殺,于是,排隊槍斃就會失去意義。 在歐洲,由于敵我雙方都是火銃兵,那時的排隊槍斃才有意義,不過在那時考量的是雙方的火銃射程和膽量,射程遠一些的,膽氣旺盛的自然獲勝的機會就大一些。 而在大明,雙方施展排隊槍斃的機會并不多,遇到羸弱之敵自然好說,一陣排槍之后多半就鳥獸散了,但若是遇到精銳,那就不一定了。 故此,必須做另外的考量。 后世東方某大國(某三)在二十一世紀演練步軍射擊時也曾可笑地將隊伍排成三排,第一排趴在地上,第二排彎著腰,第三排則直直地站著,然后周而復始,相信是他們的英國主子留給他們的遺產。 龍十三至今沒有弄懂為何要趴在地上,打敵人的腳?想想也很滑稽。 不過,那是英國人用燧發槍在十八、十九世紀弄出來的戰術,肯定有其合理之處。 想來想去,龍十三決定以兩排為一組,一排單膝跪下,一排站著,都是舉著火銃瞄準射擊,在滑膛槍無法控制精準度的情形下,這樣的布置可以有效地擴大打擊面積。 當然了,這樣的設置對第一排火銃兵是一個考驗,必須要經過嚴酷的練習方可。 以兩排為一組,周而復始射擊。 這只是一種方式,后世小說流行的三段擊也會安排上,包括射擊能力明顯強一些的士兵始終處在前面,然后后面的士兵只負責裝填,再將火銃不斷交到頭兩排的士兵手里也在考慮之中。 最終,龍十三還是選擇了三段擊,既然是能夠大批量出產的軍種,后面那種方法就不合適,否則,火銃兵就成了精英軍種,而大多數人由于沒有實戰經驗最后會越來越差。 至于第一種,后面的士兵對前面的影響實在太大,實際訓練時出錯的狀況層出不窮,便放棄了。 既然選擇了三段擊,那么前面的士兵射擊完成后就要盡快退到最后面,這需要大量的練習,因為既然是排隊槍斃,那就意味著必須讓火銃兵緊密地挨在一起,以增加彈丸的覆蓋密度。 如果排成散陣,第一排射擊完成后,就要通過后面士兵之間的縫隙穿到后面,一來就會完全發揮不出火銃的威力,二來也會引起混亂。 于是,隊列,對于火銃兵似乎比長槍兵還重要。 到了最后,龍十三甚至安排了以部分長槍兵布成大陣,以部分火銃兵在大陣四角的戰術演練,這就是所謂的西班牙大方陣了。 這樣的陣型若是在空曠的野外遇到騎兵也有一戰之力,四角的火銃兵可以全覆蓋射擊,等到騎兵駛到跟前,再趕緊跑到長槍兵大陣里面。 當然了,依著龍十三眼下的條件,類似這樣的訓練很少,與其說是訓練,不如說是嘗試,由于流賊自己就有大量的騎兵,對于火銃兵來說,三段擊式的排隊槍斃依舊是王道。 對于火銃兵來說,愿意站在頭三排的依舊薪餉最高,因為在戰時,有極大可能在頭三排射完后,就輪不到后面的火銃兵繼續射擊了,生存的幾率自然更高。 于是,經過訓練、實彈射擊后心理素質最好、射術最精的士兵能以二兩半的薪餉處在前三排,最后的可能只有一兩半。 除了火銃、虎蹲炮,他終于發現了震天雷,不過在神機營的序列里,震天雷顯然處于靠后的位置,但對于龍十三來說,這些黑乎乎的家伙實在太好了,于是,那些操控虎蹲炮的炮兵也需要練習投擲震天雷。 龍十三的運氣很好,靈石縣的小強營在最近一個月都是在極為緊湊、周密、揮汗如雨般的訓練中渡過的,在靈石口關、陰地關、夏門鎮的士兵也是如此,雖然只過去了一個月,但小強旅的訓練幾乎趕上了大明精銳一年的訓練量! 當然了,與此時草創不久的女真人常備軍相比,他們的訓練時間還太少了,女真人的常備軍,也就是皇太極的親軍,已經達到了每日一操的地步。 但對于龍十三來說,差的也就是時間,若是老天有眼,給他三個月的時間,他的小強營將會真正響徹三晉大地。 但這是不可能的,再羸弱的朝廷也不會坐視敵人在自己的腹心安安穩穩待上三個月。 敵人沒動靜,不是他們膽怯了,而是在醞釀更大的行動。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