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所以當他接管了第六軍后,繼續向東南方向撤軍,于10月17日上午回到了基斯欽。
這座小鎮是整個奧地利帝國西北方向最重要的據點,與加布倫茨之間的普列維欣山是它的天然屏障。莫拉索在回到基斯欽后,馬上將三路人馬進行了整合,形成了一支擁有近7萬人的集團軍。
普列維欣山上被布下了60門火炮,由其麾下的皮來特將軍指揮,其余40門則部署在山巒北側與另一座小鎮之間的位置。
先行占據有利地形后,莫拉索從拉明口中知道了普魯士擊針步槍的威力,很快就讓奧軍士兵明白了如何去彌補武器上的差距。
其實做法并不難,只需將單兵射擊改為一人射擊一人裝填的射擊組。射擊員每當開完一槍,就將手里的步槍交給身后的戰友讓其裝填,自己則拿起已經裝填完的另一桿步槍繼續開火。
通過這種不停開火的方式,奧軍在三天后的基斯欽會戰中成功抵擋住了普軍多次沖鋒。
作為主攻的普軍普軍第8、第12、第48步兵團,在戰斗中死傷速度比之前快了很多,進攻很快遭到遲滯。莫拉索麾下的珀斯查徹旅甚至還對正在向己方陣地進攻的普軍,展開多次反擊,最后演變成了激烈的肉搏戰。
這場會戰陸陸續續打了3天,雙方均傷亡慘重。
直到負責進攻基斯欽的普魯士將軍廷普林身負重傷,會戰才以奧軍暫時勝利告一段落。
而在停歇了半個月的西里西亞北線戰場走向,也被莫拉索猜了個正著。老毛奇在寫完給卡爾親王的那封信后,轉身就給第二集團軍指揮官去了一封信。
早在基斯欽會戰的前一天,第二集團軍就開始兵分兩路向南開進。
左翼對奧爾米茨要塞發動了攻擊,右翼則繞過奧爾米茨,向特魯特瑙前進。
奧爾米茨是北方的重要屏障,打碎它就能長驅直入進入奧地利的中央區域。而特魯特瑙則是連接北線與西線攻擊目標基斯欽之間的重要支點,攻下它就能讓兩路集團軍順利會師。
然而奧軍北線的防御和反擊遠超普魯士人的想象。
奧爾米茨周圍的守備軍將近15萬,身后則有不錯的物資運輸作為后盾。
特魯特瑙方面則是靠著沿路的大量伏擊戰,拖垮了對方的耐心,半逼迫地讓右翼指揮官弗里德里希三世(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獨子,日后德意志帝國第二任皇帝)做出了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
分兵。
他與博寧將軍同屬右翼,在遇到多次伏擊后選擇再次分兵。由博寧將軍帶第一軍繞過伏擊圈繼續向特魯特瑙進軍,而他則帶著自己的近衛軍團,走在左右兩翼的中間地帶。
看似是一個有勇無謀的選擇,卻恰好避開了奧軍的防御部署。所以博寧并沒有反對,畢竟有有兩翼保護,這位王儲還有戰斗力極強的近衛軍團,應該沒有安全上的問題。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兩翼上,他們最先遇到了數場戰斗。
對奧爾米茨的攻擊無功而返,博寧的右翼也不得不在奧軍的抵抗下節節敗退回了出發點。
這就引發了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因為分兵后沒有維持良好的通訊聯系,弗里德里希三世并不知道左右兩翼的敗局。他只是很篤定地按照原定計劃,率領著近衛軍團從中央開闊地長驅直入,踏進了波西米亞高原。
歷史上,這是普軍最嚴重的大失誤,也是奧地利唯一的反攻機會。只要拿下王儲的近衛軍團,帝國就有可能逼迫普魯士做出讓步。
可當初老元帥路德維希極為固執,沒有理會這只無頭蒼蠅。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西線吃緊,在弗里德里希獨自一個人在那兒夢游的時候,第一集團軍已經攻下了基斯欽。
然而現在總指揮是以勇勐著稱的布來希特大公,自然不可能放棄這個良機。
戰場上波譎云詭,勝利女神手中的天平反復在兩軍之間搖擺。但對擺脫了糾纏的卡維而言,這些都不重要,他現在最關心的就是奧爾米茨要塞總醫院的情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