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氏想的就是看看賈璉娶王熙鳳,可惜的是,這門婚事也就是王氏一頭熱,張氏跟王氏做了這么多年妯娌,不是很信任王家女兒的教養,自然不可能給在資格兒子娶一個王家女進來。而賈璉呢,如今滿腦子都是出海,壓根想不到成婚的事情。王家那邊呢,這一輩總共就兩個女兒,還有一個壓根不能出嫁,因此,王熙鳳的婚事就變得非常有價值了! 所以,在王子騰一番權衡之后,最后王熙鳳的婚事算是定下來了,她嫁給了王子騰的一個下屬武官,算是軍中的后起之秀,在海戰上頭頗有天賦,王子騰有意讓他接自己的位置,既然如此,將自家侄女嫁給他,也算是加強了聯系,另外也方便王子騰繼續利用海上這條線,給自個牟取一點利益。 王熙鳳呢,雖說覺得這個丈夫長得不算俊秀,但是這位卻對王熙鳳言聽計從,王熙鳳本來就是個喜歡弄權顯擺的人,丈夫不僅有權,還愿意給她足夠的自主權,王熙鳳婚后簡直是如魚得水一般,將夫家的產業經營得風生水起,她在女學里頭又有不少要好的同窗好友,她這些同窗好友嫁人之后,大家依舊保持著一定的聯系,如此一來,自然也給丈夫帶來了不少好處,可以說是夫妻同心,其利斷金了! 王熙鳳雖說沒有經歷過王家那一場劇變,但是當年赫赫揚揚的統制伯府一朝衰落,弄得一些鄉下土地主都敢跟王家嗆聲了,她還是隱約記得一些的,這也讓王熙鳳對于許多事情多出了不少敬畏之心。 相比王家的大起大落又復起,史家那邊就有些尷尬了! 史家在一眾姻親中是有名的子孫繁茂,這也是為什么史家女在婚嫁市場上一向比較搶手的緣故,史家因此有不少得力的姻親,最后也因為這個緣故倒了霉。 史家跟甄家是姻親,甄家倒霉的時候,就牽連到了史家,史家那位保齡侯爺差點沒傻了眼,他們壓根沒撈到什么好處,結果平白惹了一身騷。保齡侯府算是勛貴里頭一直保持了武風的人家了,他們家開國之后,就一直做著武官,扎根在前線之類的地方,就算不去前線,做的也就是跟后勤有關系的工作。之前北戎南侵,保齡侯當時也是參戰了的,立下的戰功雖說不能算是太突出,也足夠下一任的保齡侯原級襲爵了! 甄家出事的時候,那一任的保齡侯就是史氏的兄長,賈代善的大舅子,他是真冤枉,保齡侯府這么多年能夠一直屹立不倒,靠的不光是戰功,還有小心謹慎的作風。保齡侯府一向什么也不敢摻和。 甄家那邊的事情,根本就是史家在金陵的幾房跟甄家合作,販賣私鹽,私底下呢,還給甄家做了一些上不得臺面的事情,但問題是,金陵那邊史家幾房人無官無爵的,能做這些,依仗的自然是保齡侯府的勢,保齡侯府再喊冤,也是白搭。 所以,保齡侯府直接就被削了爵,也虧得他們沒沾手那些錢財,因此,只是削去了幾級,最后只剩下了一個子爵的爵位。 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就算是個子爵的爵位也已經算是不錯了,好多牽扯到甄家之事里頭的人家,不光爵位官職保不住,直接被抄家流放的也是有的。 老爵爺年紀大了,承受不住打擊,雖說不至于一病不起,身體卻也壞了許多,史氏倒是幫著找了不少大夫,但是也只能是勉強維持罷了。 史家光是嫡子就有三個,長子史鼏,次子史鼎,三子史鼐,至于庶出的子女,在史家壓根不值錢。原本應該是長子襲爵,結果呢,家里頭給他謀了個差事,讓他去做,他運氣是真的很糟糕,半路上遇上了泥石流,直接就沒了。史鼏的妻子那時候已經快要臨盆,聽說了噩耗,頓時就受到了刺激,勉強生下了一個女兒之后就撒手人寰。 老爵爺沒了能干的長子,也是大受打擊,甚至來不及留下什么說法,就昏迷不醒,然后也跟著沒了。 史家到了如今,也就剩下一個爵位比較值錢了,但是問題在于,史鼎以前在家的時候,作為夾在中間的次子,其實就是那種爹不疼,娘不愛的,反而是史鼐,從小比較受寵,上頭老夫人就起了心思,想要讓小兒子襲爵,為此還找上了史氏這個小姑子。 史氏呢,也一向覺得史鼎比較嘴笨,不像是史鼐一般靈活機變,再者說了,其他她本心里頭,也是希望自個的小兒子襲爵的,因此推己及人,自然也覺得娘家嫂子這個想法沒什么毛病。因此便跟賈代善說起了這事,差點沒被賈代善罵個狗血淋頭。爵位承襲這種事情,說是家事,更多的是國事好吧,老爵爺跟世子尸骨未寒,這邊下面兩個兄弟就開始爭爵,上頭知道了,哪有你什么好果子吃!這事榮國府摻和進去,更是半點好處也沒有,平白要惹一身騷。 賈代善差點被自己的媳婦還有岳家人給蠢哭了,婦道人家不明白,難不成幾個成年的大小伙子還不明白嗎?就算是出去打仗,也不是你一爭取,戰功就能落到你頭上的。 賈代善也擔心史家再搞出什么事情來,只得耐著性子將其中的厲害跟史家那邊講解了一遍,史家老夫人跟史鼐雖說有些不甘心,但是呢,既然都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他們要是還要一意孤行,之前就被降爵了,回頭再惹了圣上不喜,這個本來就已經比較微末的爵位真不知道還能不能保得住呢! 司徒憲那邊呢,也沒打算真的對史家趕盡殺絕,而且史家也實在是弄得比較慘,明明啥好處都沒沾到,結果就遇到了一幫不省心的豬隊友,所以,史鼎襲爵的旨意很快也就下來了,并沒有降爵,而是依舊是子爵,而且史鼐呢,也得了一個武職,等到出了孝,就可以去上任了! 一直到這個時候,大家才想到,史鼏兩口子還留了個女兒呢!老太太呢,覺得這個女兒不吉,是個刑克父母的,所以不肯撫養,她這把年紀了,覺得自己的命沒那么硬,然后呢,一看二兒子,就表示,你這個爵位說到底,也是撿漏撿的老大家的,所以,這丫頭就你們養著吧!橫豎一個小丫頭養到出嫁也花不了幾個銀子,至于嫁妝什么的,她親媽的嫁妝還在呢,回頭都給她陪嫁了也就是了! 史鼎兩口子也覺得這主意不壞,又不是侄子,一個侄女能花費多少,大哥他們一家子手里頭還有些私產,也不用他們陪什么嫁妝,回頭還能用來聯姻,穩賺不賠! 史家那邊安心守孝,結果等到兄弟兩個謀求起復的時候,史氏這邊說是要將那個被取名為史湘云的侄孫女接到賈家那邊去撫養。理由很簡單,你們要起復,在京中肯定是不靠譜的,一方面僧多粥少,京里的好缺早就被人占了,后面還有一堆人等著呢,另一方面呢,京里頭安逸是安逸了,有榮國府的關系,也不怕他們被人欺負了,可是問題是,那也沒有什么立功晉升的機會啊! 天子腳下不是什么好廝混的地方,就算是那些不要命的匪徒,也是不樂意在京城附近討野火的,這純粹是找死!所以,在京中,就只能慢慢熬資歷,要是碰到什么事情,還得小心不要淪為背鍋的。所以,史家兄弟兩個如今在到處托人,都是為了外放。 既然這樣的話,帶著一個孩子出去就不靠譜了,回頭水土不服什么的,孩子說不定就熬不過來了! 史氏其實也是寂寞,老大家幾個孩子,都是老大兩口子自己養著,最多就是平常到她這里來問安,而老二家的孩子呢,庶出的子女她是看不上的,嫡出的呢,也就是寶玉了,人也乖巧,嘴也甜,但是呢,一開始的時候,因為史氏覺得他這個生有異象可能是個禍根,因此不敢親近,等到后來自家老頭子將這事解決了,王氏已經不肯放手了! 所以史氏盤算了一圈之后,也就是史湘云有可能養在她身邊了,當下就給史家那邊去了信。 史鼎那邊一聽史氏愿意接手史湘云,自然是樂意的,史家幾個孩子成婚都比較晚,自個如今也還沒個孩子,成親沒多久,就遇上守孝了,因此,外放自然也是要帶著媳婦的,要不然讓庶子生在嫡子前頭,回頭又要生亂。像是他們這一輩,哪怕老太太很久都沒有懷孕,先老爵爺都沒容許小妾姨娘有孕,一直到有了他們三兄弟,才算是開了個口子。 史湘云這個侄女,對于史鼎他們一家來說雖說算不上什么燙手的山芋,但是處理起來也難辦,原本史鼎還打算留給老太太呢,但是很顯然,自家老太太對這個孫女是沒多少慈愛之心的,回頭要是出了什么岔子,就是自個夫妻兩個里外不是人了!縱然這年頭夭折的孩子多,但是,上頭大哥留下來的女兒都沒養好,那就難免有人嚼舌。 既然史氏愿意撫養,史鼎他們頓時長松了一口氣,幾乎是立馬收拾了東西,將人送了過去。 史湘云在榮國府養了大概四五年的樣子,榮國府這些年蒸蒸日上,史氏私房也豐厚,她又是個好享受的,史湘云跟在史氏這個姑祖母身邊,還真是過得挺滋潤。另外呢,跟賈寶玉的關系也很不錯。賈寶玉天生是個溫柔多情的性子,家里頭本來就是想要讓他做名士,在這些上頭,也并不太約束他。當然,他這個年紀,溫柔多情什么的,大家也想不到什么風流的地方去,不過就是覺得賈寶玉跟家里的姐妹都比較親近而已,算不上什么。 史湘云呢,其實已經不太記得史家之前的生活了,也真是將賈寶玉當做自個親哥哥一樣,但是等到史鼎外放回來,在兵部謀了個缺,自然就得將史湘云接回去了。然后,史湘云就感受到了落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