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最好能在過年之前,讓咱家也過上個暖和新年。”賈張氏是得寸進尺。 “這估計是不行,林向東也要上班,又要給一大爺家弄地龍,還有聾老太太家,時間上是肯定來不及了。”秦淮茹淡淡說。 “就不能先給我家弄個地龍?我家三個孩子呢,易中海和老太太都是絕戶。”賈張氏心里嘀咕著。 而秦淮茹也不聊了,她還有一些家務(wù)要做,且要看著棒梗做作業(yè),又要照顧小槐花。 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不能指望賈張氏,也就都壓在秦淮茹柔弱的肩膀上。 以前,秦淮茹做夢都想有個工作,能轉(zhuǎn)為城市戶口,如今,她工作有了,戶口也是城市了,可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畢竟秦淮茹自己要吃飯,還要養(yǎng)活好吃懶做的婆婆,以及三個孩子。 要不是傻柱賣力的接濟,秦淮茹很可能就走向墮落。 至于現(xiàn)在,秦淮茹雖周旋于不少男人之間,卻也有底線。 原劇中,要是秦淮茹心一橫的學(xué)劉嵐,她的日子肯定好過很多,但她沒有。 此時,秦淮茹滿腦子就是多吸點血,讓她三個孩子能吃飽,吃好,另外就是讓林向東給她家也弄個地龍了。 …… 拿著廠里開的介紹信,林向東騎著一輛九成新的二八大杠。 這自行車是聶愛民的。 至于聶愛民,就騎著廠里給林向東配的自行車,放映機綁在后座。 此時,林向東是下鄉(xiāng)放電影,聶愛民要跟著。 因為聶愛民有自行車,就把好的自行車讓給林向東騎。 要是聶愛民沒自行車,也就只能找人借,借不到就扛著放映機跑。 要學(xué)放電影,吃點苦也很正常的,扛著放映機從城里跑去農(nóng)村算什么? 也就下鄉(xiāng)時,林向東和聶愛民才換一下自行車。 這些天,聶愛民也是任勞任怨。 一個小時之后,林向東和聶愛民就停下休息一會,然后繼續(xù)趕路。 又過了一個多小時,終于來到了農(nóng)村公社。 轉(zhuǎn)眼,軋鋼廠也開始放假了。 有工人高興,也有發(fā)愁。 快要過年了,總要置辦點年貨,給家里孩子弄身新衣服,還要準(zhǔn)備點壓歲錢等,算下來就是不小的開銷。 為了過年好一點,過完年之后勒緊褲腰帶是正常操作。 放假之后,廠里給工人們安排電影,這就要辛苦林向東了。 廠里還給了林向東幾張布票。 話說,布票可是好東西。 這年代,過年能有新衣服就很高興了,要不然也不會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說法。 能夠買幾尺布回家做身新衣裳,這就不得了。 就廠里給的布票,足夠林向東買好幾尺布了,而且是滌綸。 可能有人對滌綸有點陌生,但在這年代可是好東西。 七八十年代風(fēng)靡的的確良就是滌綸。 如今,京城雖然已經(jīng)有了滌綸,卻還很少。 所以,可以買到幾尺滌綸的票,可是珍貴。 因此,別看廠里就給了幾張布票,每張只限定一尺,已經(jīng)是大氣了。 在廠里給工人們放電影,林向東也考慮讓李懷德還他錢。 系統(tǒng)給的欠條中有一張欠債人是李懷德。 李懷德是廠里的后勤主任,并不住在四合院,但他去過四合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