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偷雞不成蝕把米! 本想報仇雪恨,結果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這顯然要比被敵人干掉,更加難以接受。 畢竟YF55遇到了更強的對手,被干掉了,還能認為是技不如人,對方技高一籌。 但是…… 被自家的導彈干掉,這太匪夷所思了。 為什么? 是因為兩架YF55戰機保持無線電靜默,沒開敵我識別器,而被誤擊嗎? 可問題是…… 那艘闖禍的戰艦裝備的對空搜索雷達、相控陣雷達、火控雷達等,都探測不到到它們! 而且該艦正在國際公海上航行,頭頂上空有任何飛機經過,也都無所謂,畢竟和平時期,而且也沒有劃定禁飛的演習區域。 最重要的是…… 輪值的艦員,都沒有下達開火指令,那一枚枚艦載防空導彈,是自己飛出去的。 總之。 這起悲劇,看似是自家戰艦,干掉了自家戰機。 但是沙約爾覺得,百分之百是那艘導彈巡洋艦,指揮系統該控制權被人竊取了。 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戰艦,從目標偵查、跟蹤定位、數據解算、武器開火,都可以做到全自動化,完全不需要人操作。 尤其是防空作戰之時,面對敵人來襲的反艦導彈、想要攔截敵人的戰機,人類的反應速度已經太慢了。 假如敵人的多架戰機,是以超低空掠海飛行,或者有著不錯的隱身性能,到了距離戰艦很近的距離上,從多個方向、投放多枚反艦導彈。 而反艦導彈的飛行速度,動輒每秒上千米,只需要二十秒,甚至更短時間就能命中戰艦。 不同方向!數量眾多! 只有一二十秒的時間…… 這時候,人能反應過來嗎? 是先攔截反艦導彈,還是攻擊敵人戰機? 是先攔截左側的,還是右側,或者前方的? 人類的觀察、思考、決策,需要一個過程。 關鍵是,眼睛還不好使,哪兒能看得見高速逼近的導彈呢? 因此。 現如今的戰艦,開始高度信息集成。 遠程警戒雷達發現不明目標,便交給相控陣雷達持續跟蹤鎖定,火控系統判斷對方威脅。 按照威脅程度由高到低、距離由遠到近,然后選擇發射防空導彈,或者加特林速射機關炮開火。 相關武器啟動之前,搜索與照射雷達就會啟動,持續不斷的跟蹤定位目標,為相應的武器提供目標指引,確保準確命中。 整個過程,看似很復雜,其實在實戰之時,尤其是在面對飽和式攻擊之時,整個過程分秒必爭,耗時一秒不到。 為了確保有更好的防空攔截效果,為了節約時間…… 戰艦盡可能會在艦艏和艦尾,都布置上垂直導彈發射系統。 這樣可以做到,一秒發射兩枚導彈。 否則集中在一個地方,發射間隔至少需要一秒。 一秒! 為了一秒,都愿意如此費勁、多花錢。 可見防空作戰之時,時間是多么寶貴。 讓艦員手動操控? 遇到威脅,還要報告請示,要得到批準才開火攔截? 那不是找死嗎? 所以…… 如果有人能入侵,竊獲戰艦的指揮系統控制權。 就完全可以遠程操控戰艦,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讓艦員們只能干瞪眼。 可沙約爾想不通的是…… 無論戰艦大小,都是一個高度封閉的局域網絡,又不與互聯網連接, 即便與其他戰艦、與艦隊,相互溝通聯系,那也是使用聯合戰術通信數據鏈。 這種通信方式,是需要有專用設備、在專門的通信頻段上、用特定的加密方式,才能相互聯系。 那么…… 吳杰這個妖孽,是怎么入侵拿到了指揮權限的? 要說是那艘導彈巡洋艦,錯誤的將兩架YF55戰機,判讀為具有重大威脅,所以錯誤的自動防空攔截……沙約爾是絕不相信。 哪兒有那么巧合的事? YF55戰機剛好飛臨附近空域,巡洋艦剛好抽風突發故障? 只可惜??! 沙約爾不相信也沒辦法。 事情已經成這樣了,他再痛恨吳杰也沒用。 巴勒德戰役遭受重大失利,搞個偷襲行動也弄得損失慘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