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寅時二刻。 整個京都雖依舊張燈結彩,但各種喧囂之聲也逐漸安寧下來。 隨著大夏詩會結束,京都也安靜了少許。 詩會當中發(fā)生的事情,也逐漸傳開來了。 顧錦年作千古詩詞,外加上道出驚圣文章,瞬間引來京都一片喧嘩。 百姓們震撼顧錦年的才華。 尤其是一些女子,聽聞顧錦年七步作詩,瞬間傾慕。 只不過,詩會當中,顧錦年辱圣之事,也惹來一些爭議。 但無論如何,這是大夏詩會,以詩會友,主題還是比詩詞,所以這些爭議并不是很大,需要時間去發(fā)酵。 不管怎樣,大夏詩會第一名,已經(jīng)確定是顧錦年了。 四首千古名詩,如果拿不到第一,那這個詩會也沒有必要存在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各國才子皆然有些絕望,如此盛大的詩會,雖然知道自己拿不到第一,可出了顧錦年這么一個妖孽,大家都不想繼續(xù)參賽了。 按理說,即便今日有人詩出鎮(zhèn)國,大家也會作詩幾首,就當捧個場也行,拿個第二第三都還不錯。 可顧錦年就如同詩壇中的一輪太陽,懸掛在天穹之上,令他們無法散發(fā)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沒有一個人作詩,也不想作詩,一點意思都沒有。 自己作出來的詩,別說捧場了,給人家顧錦年提鞋的資格都不夠,純純的丟人現(xiàn)眼啊。 不過盛會結束后。 才子們是盡興了,雖然沒有作詩,但最起碼也算是見證一番千古奇景,以后有吹噓的資本。 但滿朝文武,各國使臣離開之后,卻顯得有些心事重重。 今日發(fā)生的事情太多了。 匈奴國運被削。 孔顧兩家徹底撕破臉。 陛下的選擇。 這幾件事情都不是小事,身為朝廷大臣,那個不是人精?這一點點的信息,可以讓他們產(chǎn)生無數(shù)想法。 首先,匈奴國運削弱,大夏要不要進攻?趁此機會搶回邊境十二城? 站在永盛大帝這個視角上,肯定是想發(fā)兵的,但現(xiàn)在的大夏能不能打仗?可不可以打仗? 這些都是問題,而且都是極大的問題。 他們必須要思考,這場仗能不能打,能打,為什么能打?自己有什么好處?不能打,為什么不能打?打了自己有什么壞處? 這些事情若是不考慮清楚,等皇帝開口了,他們就不好回答了,給不出一個滿意的答復,那皇帝可不慣著大家。 尤其是,今日這些儒臣都被永盛大帝怒斥一番,別看只是簡簡單單的罵了幾句,可實際上影響很大。 倘若過兩日朝會,陛下開口,要發(fā)兵邊境,往往都是儒臣率先開口,制止戰(zhàn)爭。 可如果永盛大帝拿今天的事情說事,儒臣還有什么好說的?自己影子都歪了,還有什么資格說皇帝? 還有就是,孔家與顧家的決裂,勢必會造成文武之間矛盾加強。 這個倒沒什么好說的,反正本來關系就不怎么好,加強就加強,互相不慫。 可最關鍵的是,陛下的態(tài)度。 永盛大帝今日在詩會上,看似秉持公道,可實際上呢?其實還是在偏袒顧錦年。 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什么道理不道理,什么誰受委屈不受委屈的? 一切都是利益需求,儒臣幫孔家,說到底就是想要跟孔家扯上點關系,他們不在乎顧家是怎么想的。 顧錦年是武將集團,大家伙是湊不到一起去的,真湊在一起,死的反而是自己。 既然文武對立已經(jīng)到了極端,那我肯定是推崇我方陣營的啊。 就好比,假設方才是在軍營里面,孔宇要是敢說顧錦年提前得到答案作弊行為。 保證里里外外所有的武將都要開噴,指不定碰到幾個暴脾氣的人,拉著孔宇去外面好好教育一番,然后再讓孔宇重新回答問題。 就是這么簡單。 陛下的態(tài)度,明顯偏向顧錦年,這就是一個不好的訊號,借顧錦年的事,敲打這些儒臣。 大致意思其實仔細想想可以推算出來。 陛下有起兵之意。 此時此刻。 大夏皇宮。 養(yǎng)心殿內(nèi)。 永盛大帝立在燭火之下,背對著傳圣公。 “圣上。” “這是老夫族人,在匈奴國獲取的軍事機密。” “而且族人發(fā)現(xiàn),北方邊境時常有孩童消失,前前后后半年時間,已有三百余人。” “此事邊境官員,知而不報,還望陛下明察。” 傳圣公將一份奏折遞了上來,關于匈奴的軍事機密。 聽到此物,永盛大帝還是轉(zhuǎn)過身來,接過這份奏折。 他翻開一閱,過了一會,不由緩緩開口。 “看來這些年,扶羅與大金,沒少援助匈奴啊,短短三年內(nèi),增兵五十萬,更是秘密訓練十萬鐵騎。” “這還真是不惜代價。” 永盛大帝將奏折放在一旁,所謂的軍事機密,其實就是敵方的動態(tài),包括一些兵種數(shù)據(jù)。 增兵五十萬,這不算很夸張的事情,匈奴人本身就善騎射,是天生當兵的材料,不僅僅是因為體魄問題,大金王朝暗中的扶持也不少。 整個匈奴國,人口差不多也就千萬,但這千萬人,除去老幼婦孺,壯丁約為四百萬左右,一但發(fā)動戰(zhàn)爭,這四百萬人都能瞬間成兵。 也就是說,大夏王朝若是與匈奴開戰(zhàn),面對的就是四百萬兵馬。 但可怕的不是這個,而是匈奴國的鐵騎,這才是大夏王朝最頭疼的存在。 騎兵太強了。 他們生活在草原之上,天生善騎射,騎兵是匈奴國最大的底牌。 如果不是大夏王朝擁有龍門大炮這種神物,只怕匈奴國就不止占據(jù)十二座城了。 龍門大炮數(shù)量稀少,倒不是因為鐵礦問題,但具體是什么問題,誰都不知道,這是大夏皇室最大的秘密。 只有大夏王朝的大炮,才能稱之為龍門大炮,威力是其他王朝大炮的數(shù)倍以上,在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上,起到極大的作用。 先天破一切步兵陣,什么鳳翼陣,一字長槍陣,回風陣。 這些陣法都是為了防止騎兵沖撞。 可面對大炮轟擊之下,什么陣法都沒任何作用。 但龍門大炮對于騎兵來說作用性不大,畢竟匈奴騎兵移動速度極快,外加上他們也不可能傻乎乎直接派騎兵上。 大炮也是需要等待時間,能一直連發(fā)還管你什么騎兵不騎兵的。 當然,如果永盛大帝心一狠,直接將部署在所有邊境的龍門大炮,包括京都內(nèi)的龍門大炮全部拿去北方邊境。 那勝率很大。 可一旦這樣做,北方大獲全勝,其他三個地方絕對要被人沖爛來。 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會坐視不管?會容忍大夏王朝當著他們的面拿回十二城? 這十二城意義很大,尤其是對大金王朝來說,意義極大。 北方邊境十二城,原本是抵御匈奴的緩沖地帶,如今被匈奴人搶走,變成了匈奴國的緩沖地帶,如果大夏王朝發(fā)兵匈奴。 一定要從這里進攻,不然的話,從左右繞路,高山奇石,原本兩三天的路程,硬生生要走數(shù)個月。 別說將士頂?shù)米№敳蛔。馐沁\糧這事就做不到,后勤補給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所以十二城不奪回來,就別指望踏平匈奴國。 而一旦踏平匈奴國,那么再繼續(xù)朝北,是一個小國,大金王朝的附屬國,換句話來說,解決掉了匈奴。 大夏與大金就可以面對面了。 大金王朝與大夏王朝之間的軍事能力,相差很大,這是因為大金王朝的物資太好了,再加上大夏王朝是剛剛建國。 很多方面不如大金王朝,說直接點就是沒錢。 大金王朝號稱有百萬騎兵,雖然帶點吹噓的成分在里面,可數(shù)量上不會相差太大。 大金王朝的騎兵,雖然比不上匈奴騎兵那么強大,可這些年大金王朝也同化了一部分匈奴人。 讓其在大金生根發(fā)芽,生出不少大金與匈奴的后代,這些人體魄不差,外加上龍米加持,兩者合一之下,養(yǎng)出了一批僅次于匈奴騎兵的存在。 當然數(shù)量很少罷了,可卻是精銳中的精銳。 假以時日,大金王朝一定能養(yǎng)出一批數(shù)量不少的匈奴騎兵,而且還是自己國家的人。 騎兵在戰(zhàn)場上,就是神一般的兵種,基本上是無解的存在。 各大王朝都在大力發(fā)展騎兵,可大部分都是有心無力,說來說去很簡單,沒錢。 想要搞出一個騎兵,首先需要兩匹上等戰(zhàn)馬,一頭是備用,緊接著將士必須要身強體壯,遠超于同人,不但是武者,而且還要善騎射,馬上作戰(zhàn)跟步兵作戰(zhàn)完全是兩個概念。 講究的是人馬合一,殺敵破陣。 而后鎧甲之類要準備好五套,畢竟打完一場仗就要拿去修補,穿一套新的,有時候一天打好幾場,時時刻刻要保持巔峰狀態(tài)。 外加上四個步兵穿甲和卸甲,以及兩個馬夫,還有一個伙夫,專門給騎兵做飯。 這就是七個人。 這是常規(guī)標配,在軍隊當中還好一些,出去征戰(zhàn)一個不能少,畢竟這些后勤人員隨時可能會死。 一但是遠征的話,就必須要按照滿配來計算。 這就是,永盛大帝得知對方秘密訓練十萬鐵騎后,才會有些動容。 十萬鐵騎啊,這得花多少銀子。 養(yǎng)一萬鐵騎一年,差不多需要兩千萬兩白銀,這里面包括軍需裝備,馬具,鐵匠工人,騎兵口糧,戰(zhàn)馬口糧,騎兵俸祿,雜役俸祿等等一系列的花銷在內(nèi)。 數(shù)量越多,價格會稍稍降低一些,畢竟承包給一些商人,很多東西反而能省銀子。 可十萬鐵騎,一年少說一億五千萬兩白銀是無論如何都少不了的。 畢竟算上地方環(huán)境價格不同,往最便宜去算,一年一億五千萬兩白銀。 這筆銀子,大夏王朝都出不起。 但對于扶羅王朝和大金王朝來說,這算不了什么,而且匈奴國也會拿出礦石當做交易之物,而且匈奴國有大山無數(shù),奇珍異寶有不少,這些東西基本上都要進貢給大金王朝。 互換之下,各方政治需求和王朝策略需求,大金王朝援助匈奴國不是一件虧本買賣。 扶羅王朝更是需要匈奴國的土地種植糧食,也不是虧本買賣。 而大夏王朝,則被完完全全孤立,畢竟老二挨打是沒辦法的事情。 “圣上,此番匈奴國秘密訓練十萬鐵騎,老夫認為,我大夏也要給予一定警告。” “不如調(diào)遣五十門龍門大炮,立在北方邊境之地,一來是防備之用,二來是警告之意,三來是隨時做好戰(zhàn)爭準備。” “此番匈奴被削國運,定然不服,會向大夏討個說法,如若處理不得當,只怕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陛下定要有所準備。” 傳圣公開口。 竟主動要求防備戰(zhàn)爭。 這一點,讓永盛大帝有些好奇了。 這幫文人不是天天吵著不要打仗不要打仗嗎? 怎么突然讓自己發(fā)兵? 這可是稀罕事啊。 但對于傳圣公的意見,永盛大帝沒有采納,而是緩緩開口道。 “匈奴沒有臉開戰(zhàn)。” 永盛大帝開口,雖然匈奴國在秘密訓練十萬鐵騎,可那又如何? 只要大夏擁有龍門大炮,匈奴國就不敢主動征戰(zhàn),真要打仗,匈奴國得不償失,更主要的是,別看匈奴國現(xiàn)在是針對大夏。 可實際上呢? 他們難道就不想要翻身做主人?別的不說,匈奴百姓可是盼著成為東荒第三大王朝,取代扶羅王朝。 而不是取代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乃是十國一統(tǒng)誕生的,除非匈奴國人口暴增幾十倍,不然的話,憑借那一千萬人,想要入住大夏? 還是早點睡吧。 至于調(diào)遣五十門龍門大炮這種事情,永盛大帝也不可能答應,除非真的打仗,不然調(diào)遣過去做什么? 萬一出了什么事呢? 這玩意少一門就沒一門啊。 “圣上,防人之心不可無。” 傳圣公繼續(xù)開口。 然而永盛大帝搖了搖頭道。 “行了,此事朕會考慮。” “對了,今日之事,你也要回去好好管教族人,最近朕的確收到不少風聲,你們孔家人是越來越囂張。” “朕念圣人臉面,沒有訓斥你,但不意味著朕就不知道孔家這些年到底在做什么。” “眼下,都給朕安分守己一些,朕不想聽到一些聲音,如果聲音太雜亂,朕也不介意讓他們徹底閉嘴。” “你明白嗎?” 永盛大帝開口,戰(zhàn)爭的事情,不需要傳圣公在這里教自己。 可有的事情,必須要自己交代一二。 否則的話,按照孔家的尿性,不出意外,等詩會結束,孔家會用自己的影響力,讓天下讀書人來抨擊顧錦年。 這種手段永盛大帝用腳指頭都能猜到。 所以現(xiàn)在必須要壓制,倒不是說偏袒顧錦年,也不是偏心顧錦年,而是他希望顧錦年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學習。 不然天下悠悠之口,就算顧錦年不理不顧也沒用,總會被影響到心態(tài)的。 誅心手段,文人玩的最熟練,殺不了你這個人,就誅你的心,讓你無法靜心讀書,三五年后,你不就成了廢物? “圣上,老夫會親自嚴令下去,只是世子所言,終究有些不妥,即便是老夫開口,只怕.......” 他一臉認真,表示一定會嚴格下達命令,但問題來了,顧錦年說的話有問題,大家都聽見了,你想堵嘴天下人的嘴,可能嗎? “朕是在通知爾。” “不是在與爾協(xié)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