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新兵入伍(五)-《紫塞秋風》
第(2/3)頁
如今的邊軍,戰力早已大不如前。
大周除紫塞邊軍外,總體采用府兵制。
其前身,乃是太祖宇文泰將流入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編成六軍,宇文泰為全軍統帥。后經過不斷編整、擴充關隴漢人豪族,直到大統十六年,已建立起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的組織。
一人充員府兵,則全家皆編入軍籍;后來,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十年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
成為“兵農合一”的制度,唐初承襲隋制,初置十二軍。
府兵自備弓矢衣糧,不由朝廷供給。
府兵征行時,除重兵器與戰馬由封建國家供給外,其他均應自籌。府兵個人自備的資財主要是隨身七事及糧食。
(七事應指服、被、資、物、弓箭、鞍轡、器仗)
府兵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府兵的戶籍由軍府掌握。
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并在折沖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
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戰一般不能長期在外,也很少遠征作戰,更不能隨意更換原駐屯地。
戰事結束后各地府兵仍歸本鎮,重新納入當地折沖將軍的管轄下。這種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為了解決自漢末三國、南北朝以來軍隊成為將領個人私兵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據勢力重新抬頭。
此外,府兵制還結合了屯田制,有利于農業生產,減輕國家軍費開支,部分解決了后勤供給問題,也擴大了兵源。
而紫塞邊軍則不一樣,相比于朝廷內陸的府兵制,邊軍則更像是募兵制。
由于邊患日深,機動性極強的草原騎兵,時常入侵中原。
如果依然按照府兵制度,你大軍還未集結,草原人早已劫掠完畢,逃之夭夭了。
在此背景下,這就要求邊關軍隊,必須做到兵將合一,能遠征,能于邊境長期駐防。
也就是說,如今的邊軍,更像是募兵外加傭兵性質的軍隊,優點是兵精將猛,戰力極強,號令一出,四方響應,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但缺點,同樣也很明顯。
那便是,長此以往,軍隊地方化的態勢開始形成,在外的將帥與士兵們的關系較密切,士兵之間往往是父子、兄弟、叔侄。這也導致了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直接原因,這是后話不表。
話說回來,既然是募兵制,那么糧餉皆由朝廷供給。
由于軍隊并不屯田,全由國家掏錢供養,這就大大加重了朝廷的負擔。
要知道,軍餉能否按時發放,直接關系到軍隊質量,說白了,有銀子就有戰斗力。而一旦拖欠軍餉,軍隊戰力必將直線下降,爆發嘩變、潰逃也是必然的結果。
當然,朝廷也有朝廷的難處。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嘉兴市|
汶上县|
汉源县|
临武县|
彝良县|
铜梁县|
乐安县|
青浦区|
张家港市|
云霄县|
浮梁县|
德昌县|
南充市|
东兴市|
绥滨县|
肃北|
那坡县|
新建县|
巴林左旗|
平潭县|
巨鹿县|
秦安县|
济南市|
阿合奇县|
黄冈市|
伊宁市|
礼泉县|
乌拉特中旗|
刚察县|
昌黎县|
淳安县|
福州市|
东至县|
平远县|
昭通市|
台东市|
武邑县|
邯郸县|
三河市|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