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楊文岳甚至列出來了廣東四大望族:冼、霍、李、陳。 冼氏為南海望族,李氏在廣東氏族志中高列榜首,霍氏為南海舊族,陳氏世澤綿長,邑稱巨族。 二、三巨族把持冶鐵,是冶鐵業的又一特點。 如今主要是冼、霍、李把持的新局面。 而陳氏想要摻和進來,一直都在尋找合適的契機。 廣東所鑄造的大炮上常有“炮匠李、冼、霍”的銘文。 二、三巨族與官府勾結在一起,牢牢地控制住軍器的生產。 對于官府來說,由少數巨族承包軍器生產,也遠比由眾商承包易于監督控制。 但家族大作坊的主人,本身多是在任或致仕歸鄉的官僚。 霍韜是明嘉靖顯宦,官至吏部右侍郎和禮部尚書。 他任官時,其弟兄家人凡生財之道,無不鉆營。 李待問是廣東佛山鎮人,萬歷進士,崇禎時期官至戶部尚書,其叔伯兄弟共八人當官。 他們致仕歸鄉后,與在家的兄弟結成一團。 有的改革爐冶,建立武裝,并倡議冶鐵業每年捐銀一百七十四兩為其費用,用以保護產業。 有的修建鐵商聚會的天后廟,凝聚人心。 有的鑄炮筑柵,做好防備匪患的準備。 他們做的都是與冶鐵有關的事情。 特別是李待問不能行走,告病二十八次后才被崇禎準許辭職。 回家的路上他情真意切的給崇禎寫了一封免除三餉的奏疏,崇禎看完了很感動,但不予采納。 如此為國為民的李待問,一點都不耽誤自家賺錢,且推動李家成為佛山冶鐵行業的魁首。 甚至李待問得捂著自家賺錢的門道,絲毫不給皇帝透漏。 就算大明皇帝天天為錢發愁,哪個當官的會選擇跟秦良玉一樣破家舍業的為過效力,她這種人在官場上是混不下去的。 你一個人高尚了,就顯得我們庸俗了。 李家的這一大批官紳,無疑對李氏爭奪廣東冶鐵業首屈一指的地位,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類作坊的存在發展是與官僚勢力緊密相聯的,地方官府就是他們的后臺。 他們從冶鐵事業中積累起來的財富,最終又流向經營土地。 如冼靖以其贏余增置田產,就是他們的一個代表。 他們以最穩妥的生息形式——經營土地來保存積累起來的財富。 因此,這種作坊最集中體現了落后和保守。 望族既有大作坊,還有無數的田地。 賀今朝看著楊文岳寫的匯報,忍不住點頭,自古以來只有官商勾結才能把事業越做越大。 出來混要講背景的! 無論是鄭芝龍還是李待問,他們都是選擇這么一條路。 草莽想要崛起,那可真是千難萬難。 家中無人做官想要創業,縱然成了,也會被那些家里當官的人給想法子奪走,把你踢出局。 楊文岳提出可以利用陳氏的主動投靠來打壓其余三家。 另外也可以利用廣東李氏出身隴西李氏的緣故,稍加拉攏。 祖宗之地都屬于錘匪,他們若是想要回鄉祭拜,怕是不低頭是不行的。 畢竟他們最注重的就是這個! 利用宗族來對付宗族,二桃殺三十等等,一下子都在賀今朝的腦子里閃過。 盡管廣東鐵業、鹽業極為發達,可終究離不開大量貧困的生產者。 據楊文岳的估計超過七成的人是這種貧困的生產者。 半無業,及略有土地,略有資金,吃得多,賺的少,終年在勞碌愁苦當中過日子的,如手工者,佃戶,占了二成。 剩下一成是才是大地主和富農,包含望族等等。 賀今朝甚至想到了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倒是按照目前廣東的狀況,稍微有些體現。 像列寧所說的,手工工廠資本主義作坊同小手工業者作坊的差別,最初只表現在同時雇傭的工人人數上。 賀今朝一邊看一邊在旁邊寫批注,此處應該滅殺牙行。 然后由錘匪頂替他們,成立一家官方作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