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子爺并未出席大朝會。 李煜連夜遣人告知老爹此事,太子爺便恰到好處的提前“病倒’了。 很明智的選擇! 朱高熾一直是以仁孝太子的面目視人,怎能行此不仁之事?上了朝堂必須得出言反對,維持自己的人設才是! 可此事是皇帝欽定的,反對也無用,弄不好還會落下一個忤逆之名。 只能病的恰到好處! 大朝會上,言辭激烈,多位都察院御史與六科給事中皆出言反對皇帝行此不仁之事,更有甚至,甚至要撞死在大殿之內。 只是那撞柱行為,卻慢吞吞的,被同僚抱住。 此御史被當場下令拖下去廷杖,用心打! 滿朝文武皆大為贊同,尤其是那幫剛剛出言反對的御史言官,更悄悄用仇恨的眼神瞧著被拖出去的御史: 皇帝要整死土人,關大明百姓何事?土人什么時候也算人了?大家伙一起順便反對一下,皇帝就當咱們放屁,可咱們也能順手撿個好名聲,惠而不費的事情,你好我好大家好,滿朝和諧啊! 偏這時候你跳出來以頭撞柱,邀直買名!顯你能了?合著全天下就你一個仁義之人?你如此做,不就顯得我們這幫御史言官假仁假義嗎?陛下干得漂亮啊!打!打死你個“鶴立雞群”的王八蛋! 出了“死諫”這事兒,朱棣臉上不太好看,此時,還得是那幫勛貴善解人意啊! 二代成國公朱勇當即站了出來,聲淚俱下,稱若是陛下不對交趾土人行此絕戶之策,他便要當場撞死在蟠龍柱子上! 要說滿朝文武誰最仇視交趾土人,那肯定是成國公朱勇無疑了!他爹朱能當年就是病死在出征安南的路上的,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 若是朱能在京城養病,不用舟車勞頓,說不定就活下來了呢?所以都怪那幫安南猴子!截殺使臣,惹了陛下雷霆之怒! 不就是死諫嘛!咱武勛也會! 成國公帶頭,一大幫武將勛貴嘩啦啦全跪了下來,以死直諫,皇帝“被逼無奈”,只能下了“招納交趾土人北上務工”的詔令。 史官以春秋筆法記錄下了這一幕。 下了朝,朱棣并未會雞鳴寺,李煜也未去武英殿處理朝政,祖孫二人帶著一隊錦衣衛出了宮,在江邊碼頭坐上行舟,沿江而下。 至鎮江府,南下入運河,平流平緩,船行很慢。 朱棣受不了這個磨嘰勁,索性下了船,早有錦衣衛從驛站調來快馬一行數十人騎馬南下無錫。 及至天色擦黑,趕至無錫城外,城門已經關閉,祖孫倆也無進城意圖。 繞過無錫城,直奔城南靈山寺。 靈山寺山門大開,早有錦衣衛提前幾天便做好了防護工作。 徐濱也在山門處等候,不過卻并未入寺,只是告知朱棣,建文帝已在佛塔九層等候。 朱棣邁入靈山寺,寺中后山山巔有佛塔,木質,九層。 一名垂垂老矣的僧人正在塔外等候,見了皇帝,不過合十一禮,并未說話,讓開塔門,恭請朱棣入內。 朱棣揮揮手,帶來的錦衣衛四散開來,消失在佛塔周邊。 見大侄子,朱棣只打算帶太孫進去。 李煜先入內掃了一眼。 佛塔低矮,第一層內燃著多盞長明蠟燭,塔壁上鑲嵌著多座佛像佛像黃銅鎏金,在燭火下爺爺熠熠生輝。 嚯!這幫禿驢夠有錢的啊!真他娘的我佛不度窮鬼啊!光看這么多蠟燭,就不是一般的鄉下土財主用得起的! 李煜眼珠轉動,心里起了壞心思。 等啥時候得空了,咱也效仿一下三武一宗! 和尚嘛!就該老老實實打坐念經,苦修自身以求正果,老把心思用在給佛像鎏金上,落了俗念,怎能成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