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中軍大營內,皇帝的龍帳中。 眾將聚集,討論著眼下的戰事。 大軍自大寧一路北上,驅趕著阿魯臺主力,耗時一月余,終于進入漠北。 阿魯臺不再北逃,于前方河畔安營扎寨,明軍哨騎早已經探明了情況。 瓦剌大軍停留在阿魯臺后方,兩部似有聯合起來的意圖。 朱棣毫不在意。 韃靼是現在的敵人,瓦剌是將來的敵人,而且這些年瓦剌發展的過快,已經一統漠北,馬哈木狼子野心,似有吞并韃靼,一統蒙古之意。 那就打! 應天城中早就商量好的共擊韃靼之議,就當沒說! 韃靼有兵三萬,瓦剌馬哈木征調部族勇士五萬,兩部加起來八萬大軍,還全是騎兵! 相反,明軍雖然號稱五十萬,但真正能作戰的部隊不過十萬,還要抽調兩萬后軍保護二十萬運糧民夫,保障糧道暢通。 雙方兵力基本上算是一比一,且還是以步兵對騎兵。 朱棣卻一點都不慌! 現在的北元騎兵,早就不是當年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了,他手里的精銳京營,也不是那弱宋的孱弱步兵! 京營精銳,雖是步兵,但個個武裝到了牙齒!鎧甲精良,武器鋒利,戰斗意志頑強,結成戰陣,又有神機營新式火槍火炮壓陣,對上那些以皮甲,彎刀為主的蒙古騎兵,重現當年一漢當五胡的盛況倒也不難。 漢家征伐,憑借的從來都不是個人勇猛,而是戰陣、指揮等等,以及絕對領先胡虜的鋒利兵器與堅固鎧甲! 當年的蒙古鐵騎之所以縱橫天下,其主要原因也是得到了大批的漢人工匠。 可現如今,北元倉皇北遁,這么多年下來,祖輩留下來的鎧甲,戰刀早就殘破不堪了,已經恢復到了早先游牧民族的狀態。 既然瓦剌暴露了意圖,朱棣便率先提出了破壞協定,連同馬哈木一起打的提議。 “爹,要我說,打韃靼是打,打瓦剌也是打,他們都是狼子野心,沒什么區別!” “就是,爹!干脆!管他什么韃靼瓦剌的,這次咱就一塊兒收拾了!北邊至少能安寧十年!” 漢王與趙王帶頭,眾將紛紛贊同,一時間出言獻策,熱烈討論著如何擊破北元之策。 不過,此次作戰終究采用何種戰術,朱棣向來乾綱獨斷。 李煜站在角落里,神游物外。 對于朱棣以及眾將官,這場戰爭明軍雖然占據優勢,但也要小心應對,謹防翻車;但對于李煜來說,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早就確定了的。 毋庸置疑,明軍肯定會勝利! 萬一阿魯臺和馬哈木成功耍詐,明軍陷入作戰不利即將失敗的境地,李煜就會掀桌子,將大衛克羅掏出來,三百米內誰也別想好,所謂輻射之下,眾生平等! 但,能不用還是盡量不用的好! 這是征伐蒙元,嚴格來說,屬于內戰。 北方淪入異族統治數百年,為了統合北方,太祖建國后承認前元,并繼承其法統,這一點,不少蒙古人是認可的,否則就不會有許多蒙古人為大明而戰了,明軍之中便有不少蒙古人出身的將領,三千營的萬余騎兵,里面八成也都是蒙古人。 那么嚴格意義上說,北方草原,乃是繼承前元法統的大明朝的國土!只不過是暫時沒有拿回來而已!阿魯臺受封和寧王,馬哈木受封順寧王,明軍與韃靼瓦剌之間的戰爭,確實屬于內戰。 大軍一路北上,前鋒所俘虜的來不及逃跑的蒙古小部落不知凡幾,朱棣并未下令殺戮,反而是安排這些小部落南下,將他們安置在長城外圍定居。 不多時,議事結束,朱棣閉目沉思,揮手讓眾將官退下,李煜下意識的便跟著“頂頭上司”都督劉江往外走,卻被二叔趕上來一把拽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