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瓦剌被滅,馬哈木被生擒,答里巴汗與馬哈木幼孫伯顏早在幾年前便率領瓦剌殘余勢力一路西遷,或許將來可能會化身上帝之鞭;韃靼此戰(zhàn)后滅亡,阿魯臺投降,阿岱汗死于戰(zhàn)場。 漠南漠北,再也沒有大的反抗勢力,只余下那些一盤散沙的小部族,以后也將會慢慢同化掉。 但蒙古三部,兀良哈三衛(wèi)還盤踞在大寧東北方向。 七月底,明軍還朝途中,特意繞行兀良哈三衛(wèi)領地,脫魯忽察爾盛情款待,明軍在此地舉行了盛大閱兵。 閱兵過后,脫魯忽察爾、阿札施里和海撒男答奚達成共識,聯(lián)名上表請求內附,永樂大帝再三推拒之后,“迫不得已,勉強”答應下來,脫魯忽察爾、阿札施里和海撒男答奚及三衛(wèi)中貴族頭人皆獲賞賜大量金銀,敕封世襲官職后,遷居長城之內,江南繁華之地。 而兀良哈三衛(wèi)的牧民,則按照大明的政策,打散,收編,劃分草場,分配牛羊…… 自商周時期的北狄西戎,至后來的匈奴、東胡、鮮卑、突厥……以至于契丹、女真、蒙古,困擾中原民族三千年的北方邊患,在太祖屢次北伐削弱北元的基礎上,被永樂大帝憑借強橫武力,終于徹底征服,大明疆域直抵北海,與奴兒干都司連成一片。 再往北……太冷了,去不得! 而就在六月底,就在朱棣率領明軍像攆兔子一樣攆的阿魯臺滿草原逃竄的時候,在東方的日出之國,倭國本州島,也迎來了一場開始改變倭國國運的戰(zhàn)爭。 倭國此時的的天皇乃是稱光天皇,但上有后小松上皇,下有室町幕府的第四位將軍足利義持把持朝政,外有南北長合并不久之后,因不滿足利義滿罔顧諾言,逃出京都,再次在吉野山區(qū)建立南朝的后龜山天皇,此時的倭國國內形勢,堪稱動蕩。 此時大明領著朝鮮、琉球兩個小弟也來此湊熱鬧。 大軍乘著季風,繞過倭國本島,在出云登陸,一日之內,盡敗此地大名,三日后占據(jù)石見銀山,此地的守護大名山名家望風而逃。 明軍守護銀山不出,朝鮮大軍則傾巢而出,掃蕩周邊地區(qū),兵鋒直指京都。 朝鮮乃是倭國的死仇,在敵人的徒弟上,指望朝鮮大軍遵紀守法那是不可能的,搶劫放火不過小兒科,劫掠之中但遇抵抗,動輒屠城。 室町幕府一日三驚,在后小松上皇的號召下,周圍各大名麾下的軍隊,外加幕府軍隊,共同組成討逆大軍,西征侵略者。 張輔與鄭和站在山頂上,表情輕松的觀賞著山下正在發(fā)生的戰(zhàn)爭,或者也可以稱其為屠殺。 以使用火槍的神機營對陣使用冷兵器的軍隊,就夠欺負人的了,何況此時的倭國軍隊,稱其為使用冷兵器,都有些言過其實了。 那些大名、武士等,使用的確實是鐵制兵器,可那更多的“足輕”,拿的那是什么? 弓箭,箭頭都是竹制的,竹槍,鋤頭…… 打起來也完全沒有陣型可言,烏泱泱的往上沖,在火槍彈丸的打擊下再烏泱泱的潰逃。 其與農夫有何區(qū)別? 張輔笑了笑,從懷中取出一封蠟封好的信來,撕開,抽出里面的一張臨行前太孫私下里授予的命令查看起來。 太孫殿下有言,站穩(wěn)腳跟后才能查看命令,且此令只限于他與鄭和知曉。 張輔一向謹慎,此時卻也覺得,打完這一仗,無論如何都能算得上站穩(wěn)腳跟了吧? 張輔展開信紙,信紙上至寫了兩句話,卻令張輔苦笑連連。 “太孫殿下真是,真是……唉!” 張輔苦笑著把密令遞給鄭和:“你自己看吧。” 鄭和疑惑間接過信紙,凝神一看,不禁大驚失色。 卻見上面寫著兩句話,卻殺氣騰騰。 “所俘倭國之民,男子五十以下盡數(shù)閹割,貶入奴籍,女子二十以下貌美者盡數(shù)船運至大明,余者至五十歲止,為奴婢;勿復議,此令閱后即焚。” 鄭和同樣苦笑的搖搖頭,至于那些五十歲以上的會是什么下場,太孫殿下沒說,但他已經猜到了。 明軍,不養(yǎng)閑人吶!太孫殿下,好狠! “這倭國怎么惹著殿下了?此乃是亡國滅種的絕戶計啊!唉!”張輔長嘆口氣,悠悠說道:“我若行此絕戶計,有傷天和,怕是要禍及子孫啊!” 說吧,張輔也不復言語,只是用飽含深意的眼神瞧著鄭和。 鄭和頓時便看懂了,也聽懂了!心中不禁大罵:你娘! 還有傷天和?你在交趾干的那遭爛事,早就把天和傷了八百遭了!還怕禍及子孫?還推到咱家身上?讓咱家去干這腌臜事?咱家就不怕禍及……是,咱家是不怕,咱家本來就斷子絕孫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