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于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干等下級官吏,以后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于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但因為口吃,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于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開始時沒有表示感謝。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后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征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后升任尚書郎。 人生轉折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 正始(240—249)初,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因此就派鄧艾前往視察。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經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guī)模的軍屯。他認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于是,便著《濟河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鄧艾還認為:“從前平定黃巾之亂,為此而屯兵開田。在許都積蓄了許多糧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還有戰(zhàn)事,每當大軍南征,僅用于運輸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資很大,勞役繁重。陳、蔡之間,土地肥沃,可以減省許昌周圍的稻田,引水東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常有四萬人,邊種田邊戍守。風調雨順時,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鄢竦馁M用,每年用五百萬斛作為軍資。六七年間,可以在淮河上游積蓄三千萬斛糧食。這些糧食夠十萬軍民吃上五年。憑著這些積蓄進攻東吳,可無往而不勝?。 ? 司馬懿看后,非常滿意,采納并實施了。從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北以淮水為界,自鐘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里范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wèi)。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此饔蛲诰蛄巳俣嗬镩L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后,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fā)展,魏國在東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zhàn)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后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始四年(243年),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轉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太守。 嘉平元年(249年)秋季,蜀漢衛(wèi)將軍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今陜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筑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qū)。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并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司馬昭以安西將軍、持節(jié),為各軍節(jié)度,鄧艾也參加了這次戰(zhàn)爭。征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御。 陳泰認為:“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雖然堅固,但是遠離西蜀,道路險峻,糧食只能長途運輸;羌胡的人質們害怕為姜維服勞役,也一定不會長久配合。如今只要我們圍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奪取麴城。西蜀雖然可能發(fā)來救兵,但山道險阻,也不會很快到來?!惫磸钠溆?,遂采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為陳泰軍所阻。司馬昭出駱谷向漢中,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姜維退路。姜維迅速撤回。句安、李歆等人孤立無援,獻城投降。 郭淮遂率軍西擊羌人各部,鄧艾說:“敵兵撤離不遠,也許很快就反撲過來,應當分兵行動,以免發(fā)生意外?!惫淳土羿嚢桶姿ń窀拭C白龍江)北岸,以防蜀軍反攻。三天后,蜀軍果然復返,姜維派廖化在白水南岸扎營,和鄧艾迢遙相對,卻不向魏進攻。鄧艾對諸將說:“姜維突然返回,我軍人少,按常理,他們應渡河而不必設橋。這是姜維想使廖化來牽制我軍,不讓我們動兵。姜維一定會從東邊襲擊洮城?!变牵ń窀拭C臨潭西南)在白水之北,距鄧艾駐地六十里。鄧艾于當夜搶占洮城,不久,姜維果然率重兵奔襲洮城。姜維見魏軍已搶占洮城,遂撤軍退走,魏軍得以不敗。 因功受賞 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后又遷升城陽(治所在今諸城東北)太守。 當時,并州右賢王劉豹把匈奴合成一部。鄧艾上表說:“戎狄有野獸之心,不講道義。他們一強大起來就施行暴力;一旦衰弱,就順附朝廷。正因為如此,周宣王時,有戎狄南侵,逼近周都之事;漢初時,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的四十萬大軍包圍在平東南的白登。每當匈奴強盛,以前各個朝代都認為這是最大的憂患。當單于遠居塞外時,朝廷對于匈奴單于及其部屬,均不能直接控制。誘導單于前來,叫他歸順,因此才能使羌夷失去統帥,群龍無首。因為單于居于內地,就使周圍諸胡人部落得以安順。而今南單于雖然留于都城,但他們與部屬日益疏遠。與此同時,右賢王劉豹居守邊域外,部落兵力極為強大,對朝廷構成威脅。這是我們不能不防備的。聽說劉豹手下有人叛變,應當就勢將其分割成兩個國家,以便削弱劉豹的勢力。建安初,右賢王去卑侍衛(wèi)漢獻帝,拒收李傕、郭汜,車駕還洛陽,然后歸國。他的功績在前代頗為顯赫。但是他的后代未能繼承他的遺業(yè),應當給他加封顯號,讓他們居守雁門,遠離國土,以此削弱敵勢,讓他們羨慕并企求也立有先輩功勛,為國效命。這是保衛(wèi)邊疆的長遠大計。” 鄧艾還說:“凡羌胡與漢民同居一處的,應當漸漸將他們分離,使居編民之外,得以尊崇分辨廉恥的教義,堵塞犯法作亂者的路徑。”大將軍司馬師新出任輔佐政事,對鄧艾的建議多所采納實行。不久,鄧艾改任汝南太守,到任后,訪求過去厚待自己的同郡長者,可惜長者已死,于是派官吏前去祭祀,對其家厚加賞賜。鄧艾每到一地,就提倡墾荒,發(fā)展生產,史書上說:“艾所在,荒野開辟,軍民并豐”。由此可見,他在這方面是做得很有成效的。 嘉平五年(253年)二月,吳太傅諸葛恪取得東興之戰(zhàn)勝利后,恃功輕敵,不顧群臣勸阻,再次興師攻魏。圍合肥新城(即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久攻不下,被迫退歸。鄧艾對司馬師說:“孫權已死,舊大臣不歸順新朝。東吳著名的宗族大姓都有自己的地方武裝,憑借武力,倚仗權勢,完全可以獨霸一方。諸葛恪剛剛把持朝政,國內沒有眾所期望的君主,他不考慮如何安撫上下,以便穩(wěn)定政權,卻對外頻繁用武,虐待自己的人民,以全國的軍力攻打合肥這座堅固的城池,死者不下數萬,大敗而歸,這是諸葛恪自取滅亡的末日。從前,伍子胥、吳起、商鞅、樂毅都曾得到各自國家君主的重用。君主死,他們自己也就末日臨頭了。更何況諸葛恪的才能遠遠不能和上述四位賢能之士相比。但是他又不慎重考慮潛伏著巨大的危險,其自取敗亡,為期已經不遠了。” 體恤民眾 不久,鄧艾遷升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他看到有些地方官不重視農業(yè)生產,專事交游請托,作風浮華不實,又上書建議說:“一個國家最當務之急不外有二,一是農業(yè),一是戰(zhàn)備。國家富裕了,軍備才能強盛,才能戰(zhàn)無不勝。而農業(yè),是取得勝利的根本??鬃诱f過:‘糧食豐足,兵力才能豐足?!Z食的重要性實在兵力之上。如果朝廷不設獎鼓勵,那么下面百姓則不會用勁地去積儲財富。今應設立獎賞,鼓勵人們廣積糧食,這樣,就使得游說奔波及華而不實的風尚得以杜絕?!? 正元元年(254年),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即位。這時,司馬氏代魏的局面明朗化了。司馬氏世襲中外要職,集軍政大權于一己,擅行廢立,屠戮政敵,黨附曹魏皇室的將領遂先后舉兵反抗。同年,司馬師誅殺夏侯玄后,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恐受株連,蓄謀舉兵。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他們假稱受郭太后詔書,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起兵,傳檄州郡,討伐司馬師。鄧艾殺使者,兼程進軍,搶先奔赴樂嘉城(今河南商水境),建造浮橋,這樣司馬師到達后,才得以占據樂嘉。文欽因落在大軍后面而戰(zhàn)敗于城下。鄧艾追擊文欽至丘頭,文欽逃奔吳國,降于吳丞相孫峻。 孫峻等魏國內亂之機率軍號稱十萬,想要渡江。魏鎮(zhèn)東將軍諸葛誕派鄧艾據守肥陽。鄧艾認為肥陽離敵太遠,非要害之地,便轉移到附亭駐扎,并派泰山太守諸葛緒等在黎漿拒敵作戰(zhàn),擊退了吳軍。 同年,朝廷任命鄧艾為長水校尉。并因為他打敗文欽等一系列戰(zhàn)功,進封為方城鄉(xiāng)侯,代行安西將軍職務。 同年七月,蜀漢衛(wèi)將軍姜維乘大將軍司馬師病亡,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八月,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遂向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征西將軍陳泰命雍州刺史王經率所部進駐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陳倉(今陜西寶雞東)到達后,再鉗擊蜀軍。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先后敗于故關(今甘肅臨洮北)、洮西,大部傷亡或逃亡,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