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公園奇遇(17)-《660號生物學家》
第79章 公園奇遇(17)
“養蠱之人?”660源于小時候的好奇心被勾起,同時,他對于蠱從小就是覺得那種玩意既可怕又惡心。
蠱是一種中國古代傳說中巫術。制蠱法:多于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制藥,是以致人于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
蠱的種類大致分為十三種:螭蠱、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三尸蠱。
其余有些特殊的,分說如下: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發等研末為粉,置于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篾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后便成。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嶺南衛生方》云: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后,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三尸蠱:云南一帶的一些苗族部落養蠱成風,極其擅長巫術和制蠱。其所作的毒性最猛烈的蠱中,最出名的是“三尸蠱“。此蠱做法不詳,只知道是由藍、紅、白三色毒蛇制成。此蠱投于仇人身中,潛伏片刻后立刻發作,毒性異常猛烈。此蠱寄宿在宿主身體里,吸食宿主精血并注入毒液。使宿主全身痙攣、起毒瘡,至死方休。
另外,金蠶蠱和金蠶王要分開,它們是兩種蟲類。金蠶蠱是苗族人民養的毒害仇人的毒蠱蟲,而金蠶王是蠶中之王,通體金黃,身體比普通的蠶大一倍。這兩種蟲子在云南比較常見,苗族巫師經常服用金蠶王。因為傳說金蠶王是一種補品,可以增加修行。
下面說一下一些蠱的中蠱癥狀。
金蠶蠱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日流血而死。
篾片蠱的害人:是將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死去。
石頭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后,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泥鰍蠱的害人: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沖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后,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后,藥末粘在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沖動的癥狀來。
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后,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后,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兇狠,儼如癲子。
陰蛇蠱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本章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流市|
姚安县|
泰州市|
红桥区|
贡觉县|
富蕴县|
大厂|
宁晋县|
古蔺县|
桑日县|
砚山县|
景泰县|
台东市|
江达县|
鸡西市|
海晏县|
那坡县|
定远县|
天峻县|
凤阳县|
丰都县|
林西县|
沐川县|
射洪县|
定日县|
富锦市|
长泰县|
秦皇岛市|
陆川县|
泽库县|
古交市|
兴隆县|
肇庆市|
宜兰县|
通榆县|
砀山县|
海安县|
池州市|
香河县|
北宁市|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