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交稿日一到,桃花繡坊里里外外就忙活起來了。 數十架織機連日趕工,孫佩芳帶著幾個手巧的姑娘們白日里就在院子里搬上桌椅縫制,晚上各回各家息工,不允許在家繡。 著每一針每一線都是銀錢,拿回家了家里都是鍋碗瓢盆,東西往哪放? 沾上菜油了一件衣服就算是廢了。 所以呀,桃花繡坊的女人們很是能吃苦。 雖苦但心里甜。 一是因為日子有奔頭了,這奔頭不是來自于今后能賺多少的錢,其實他們心里對著些衣服要賣個什么價一點數都沒有。 不過就是心里莫名的對未來有了期待,每天忙忙碌碌的,不用整日在家里呆著,人都呆傻了,男人回來一說什么她們都聽不懂。 現在,反過來了。 她們回家不能繡繡坊里的成衣,那就給自己家的男人、婆母、親娘還有娃娃們去繡,一邊繡也就是一邊練習孫佩芳教他們的花樣了。 家里人一看很是新鮮,一問她們還說出個所以然了給她們都說服氣。 很是讓家里人另眼相看。 平時在家力動不動就數落媳婦的這時候都護的緊,眼神兒瞅她們都不一樣了。 這種感覺大抵就叫做充實。 再有就是家里的孩子們了。 以前只有松樹村的孩子去樓德華的學堂里念書,現在又多了桃花村的。 樓德華不缺錢,但瘟疫過去了還總是用著書坊的也不是這么回事。 這不,老人家又想自掏腰包了,但孫里長的老親家怎好意思收樓先生的錢呢。 聽了這消息,村里自發的就要給先生交束脩了,一人一條,不算多,就是個意思。 不能再讓先生掏錢了。 從前是村里日子難,現在已經平穩了,日子也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去了,再讓人家吃虧那不是當人家是個冤大頭了嗎。 所以呀,孩子們白天都去上學了,現在是春耕,每日只上半天班,下午給他們放回來幫爹爹下地干活。 這些孩子如今也很是省心,很是貼心。 干完活回了家就洗手,這都是和周滿哥哥學的。 洗手為了干嘛呢? 這不是娘親征地在外頭當低頭族嗎,做活做一天頸椎邦邦硬,晚上上炕了他們就用柔軟的小手給娘親們捏肩捶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