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白了,就是在經濟利益的得失考量下,做出的社會選擇。 所謂高素質行為,都是人思慮再三,在付得起的成本與付不起的成本間,左右權衡之后得出的被動選擇。 比如: 過去總有人嘲笑農村人不講衛生,不愛洗澡。 特別是院子里一地雞屎,遍地塵埃,進屋后還不換鞋,不換衣服,就直接坐炕上。 這些事是事實,但不是因為他們從心底里不講衛生,而是現實條件不允許。 以m君本人來說。他沒能出生在那些像龐然大物一樣的鋼筋水泥叢林里,只是一個北方普通的磚土構建的小鎮里的普通人。 雖然大都市的人認為都會之外皆農村,但他在那個小地方不算農村人,算是當地的城里人。 就是他這個城里人,也是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才在家里用太陽能加熱的水洗澡,到了冬季初雪之后,再想洗澡就非得去公共澡堂不可。 至少,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小地方,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就是如此。 哪怕有人天生有潔癖,一天不清洗兩次全身的皮膚,就覺得渾身能長出苔蘚來,也是必須得忍著,畢竟天天去澡堂里泡著,從經濟角度來說不現實。 他不清楚,大都會的人們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能夠每天洗上熱水澡的,但是應該也不會太早。 畢竟,這需要完備的供暖供水供電系統,以及安全的洗浴設備。 據他所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全國各地都和那個北方小鎮一樣,會經常性不定時停電。 他到現在還清楚記得,一旦停電,整個家屬院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坐到宿舍門口聊天,所談無非是東家長西家短,誰借過誰家的蔥,誰吃過誰家的蒜。 那時候的人感覺上比現在的人更容易親近。你對他們好,他們會反饋給你等價的好,似乎沒出現過,人敬我以花,我回之以荊棘的怪事。 有的時候,他在忙碌的求生活動中靜下來,想起多年前的一幕幕,總會覺得小時候的老街坊們之間的交往,才是真正的人與人的交往,平淡樸素沒太多算計,也不存在太多未知的風險,不用擔心一個不留神,就被哪個連皮帶骨的生吞活剝進肚子里。 總而言之,那時候活得比現在踏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