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何會如此,得從七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開始說起。 鐮倉時代(1192-1333)末期,鐮倉幕府勢微,當時在位的后醍醐天皇決心恢復朝廷權威,密謀倒幕。 他先后發(fā)動了2場史稱“正中之變”和“元弘之亂”的倒幕運動,均告失敗。 元弘之亂后,后醍醐天皇被流放到隱岐島,幕府扶持了新皇,即光嚴天皇。 但是當時的倒幕勢力仍活躍于日本各地。 元弘三年/正慶二年(1333年),后醍醐天皇在倒幕志士們的幫助下逃離隱岐島,隨后再度舉兵討幕。 鐮倉幕府派遣足利高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幕府的專制統(tǒng)治,途中倒戈,回師攻下了鐮倉,鐮倉幕府就此滅亡。 足利高氏因立下了倒幕的首功,故而被賜予天皇名字中的“尊”字,易名為“足利尊氏”。 后醍醐天皇回到京都后,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 首先,不承認光嚴天皇皇位的合法性,尊之為上皇,剝奪了他所有權力。 同時廢除了幕府和攝關制度,建立了天皇獨裁政權,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職。 這就是歷史上的“建武新政”。 由于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僅僅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不滿。 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有意開幕府。 而后,足利尊氏迫使后醍醐天皇退位,并立持明院統(tǒng)之光明天皇。 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是為北朝之始。 后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后設法逃出,持著皇室象征的三神器——天叢云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退往大和的吉野,是為南朝。 至此,南北朝(1336-1392)終于形成。 經過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勢力逐漸衰退。 終于,到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執(zhí)政時期,在幕軍的強大攻勢下,南朝滅亡。 南朝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這段持續(xù)了數(shù)十年的日本分裂期,衍生出來一個極嚴肅、絕不可等閑對待的問題:南北朝孰為正統(tǒng)? 對于這個問題,日本的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 因為南北朝合一后北朝繼承了天皇的皇統(tǒng),所以在“黑船事件”爆發(fā)之前,雖有論爭,但“北朝正統(tǒng)論”居優(yōu)勢。 例如:江戶時代初期,由林羅山起草、并由林家執(zhí)筆的江戶幕府官方編修史著《本朝通鑒》便以北朝為正統(tǒng) 可是,當水戶藩編纂的文言文紀傳體日本史《大日本史》面世時,使“南朝正統(tǒng)論”逐漸有了影響力。 《大日本史》一直堅持“南朝正統(tǒng)論”。 水戶藩編寫《大日本史》的主要目的,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來評論人臣的是非功過。 按照儒家的道德標準,流放皇帝、扶持偽帝的足利尊氏,完全是十惡不赦的叛國逆賊。 除此之外,《大日本史》堅持“南朝正統(tǒng)論”的另一理由是以象征天皇權威的三種神器的所歸為基準。 在南北朝對立時,三神器俱在南朝手中,故理應奉南朝為正朔。 “黑船事件”爆發(fā)后,幕府和朝廷的矛盾空前激化。 尊攘志士們憑借著朦朧的感性,推導出一條等式——因為幕府主張“北朝正統(tǒng)論”,所以擁護“南朝正統(tǒng)論”就等于反對幕府。 于是乎,“南朝天子才是正統(tǒng)”的說法在尊攘志士之間大行其道。 尊攘志士是一種很難定義的復雜群體。 他們大多罹患了“皈依者狂熱”,即后加入某一陣營的人,往往比天生就處于該陣營的人對本陣營更加忠誠、更加狂熱。 若不趕緊做點什么來表達自己對朝廷的忠心,我的心里難受啊——為數(shù)不少的思想激進的尊攘志士,都是秉持著這樣的心理。 明明從未踏足過御所,連天皇的面都沒有見過,更未吃過朝廷的一米一粟,卻莫名其妙地心生“士為知己者死”的澎湃情感。 【注·御所:公元794年,朝廷遷都到京都后,此地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 在尊攘志士的眼里,迫使皇統(tǒng)分裂的足利尊氏和攻滅南朝的足利義滿,實乃萬惡不赦的逆賊。 恕不知他們這種推崇“南朝正統(tǒng)論”的行為,反而使目前在位的統(tǒng)仁天皇陷于極尷尬的處境。 南朝覆滅后,傳承下來的自然便是北朝一系的天皇。 奉南朝天子為正朔,那豈不是說目前在位的、以及從南北朝至今的所有天皇都是偽帝? 足利尊氏、足利義詮、足利義滿的木像首級被砍下并示眾……縱使是用屁股來想,也能斷定這肯定是尊攘志士的手筆。 青登猜測:尊攘志士們的此般做法,想必是出于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彰顯自己的尊王熱情。 另一方面,便是為了恫嚇青登。 作為幕軍序列之一的新選組,無疑是佐幕勢力。 將前朝的將軍“斬首”,以此方式來表達“倒幕”的暗喻。 新選組進駐京都的當天便出了這檔子事情……如此行徑,怎能不讓身為京都守護職的松平容保震怒? 他滿臉怒氣地喚來部屬,勒令道: “將這三位將軍的頭像和牌位歸還等持院,不惜一切代價地盡快查出是何人犯下如此大逆不道的惡行!” 這時,眼尖的青登忽然發(fā)現(xiàn):木架上刻著三行小字。 “肥后大人,看吶,這里有字。” 松平容保聞言,當即探過身來。 “這似乎是……詩?” 他將桌上所刻的這首詩,輕輕地念誦出聲: “‘洶洶班聲動,一腔熱血喉上涌,劍影破長空’……” 青登挑了下眉: “是‘永世劍圣’的詩。” 剎那間,松平容保臉上的怒意更盛了幾分。 “哼!他們可真會給自己貼金,他們這是想做什么?想要自比緒方逸勢嗎?” 說起這首詩的來頭,那可就大了。 寬政二年(1791),時任老中首座的松平定信興兵一萬,大舉北伐,親身征討盤踞在北方的一股蝦夷勢力。 就在戰(zhàn)事最為緊急、蝦夷人即將敗亡之時,緒方逸勢率領數(shù)十名哥薩克騎兵如神兵天降般現(xiàn)身,向幕軍發(fā)起一往無前的沖鋒。 緒方逸勢的進攻勢如破竹,連破七陣,斬殺九將,一路攻陷本陣,打得松平定信倉皇逃跑。 相傳,就在緒方逸勢發(fā)起沖鋒的前一刻,他輕聲誦出了這首詩:洶洶班聲動,一腔熱血喉上涌,劍影破長空。 就這樣,這首詩跟著緒方逸勢的“破七陣,斬九將,天下無雙”的雋永傳說一起永遠地印刻在青史上。 自打橫空出世以來,緒方逸勢就一直在跟幕府對著干。 先是刺殺了自家主公、親藩大名之一的廣瀨藩藩主松平源內。 接著是攻陷幕府將軍在京都的行宮:二條城。 再然后是在蝦夷地擊破幕府的北伐大軍,使得幕府的“吞服蝦夷地”的大計付之東流。 可以說,緒方逸勢每一次的聲望大振,都是伴隨著幕府的顏面掃地。 出于此故,尊攘志士盛贊他為“最初的倒幕志士”,將其樹成一面招攬人心的大旗,以此來擴充影響力。 相當多的尊攘志士都以模仿緒方逸勢為榮。 緒方逸勢的那首詩更是被他們時常引用。 當然,任誰都能一眼看出:他們的這等行為,完全就是在給自己的臉上貼金。 雖然緒方逸勢總找幕府的麻煩,但他從未旗幟鮮面地反對幕府。 所謂的“最初的倒幕志士”,根本就不成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