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賦“九牛二虎+3”,使他擁有過人的力量。
天賦“強肌+5”,使他能夠長時間地揮舞笨重的長槊,而不會感到疲憊。
天賦“雄壯肌肉+1”、“體柔+1”,使他的肌肉和皮膚不容易被反作用力撕裂。
總而言之,憑著自身的努力,以及系統的億點點幫助,青登完全能夠大力出奇跡,硬生生地拿槊當槍使!
刺也好,砸也罷,他始終能攥緊掌中的槊桿。
當然,青登之所以對槊青睞有加,也有一部分的情懷加成。
在青登的認知里,槊乃無雙猛將的標配武器。
能夠在馬上使槊的人,全都是一騎當千的“人形高達”。
于是乎,青登當即決定:我也要當一個使槊的男人!
早在賊軍來犯之前,青登就已經指命巖崎彌太郎去設法買槊。
在19世紀的日本買槊……這種猶如行為藝術的舉動,就像是在21世紀買火繩槍——他人會朝你投來奇妙的眼神。
青登自然也明白這一點。
因此,他并不對巖崎彌太郎的“購槊之行”抱有期望。
他完全是抱持著“能買到的話,那自然最好,買不到的話就算了,我找桿長槍來湊活用用”的隨緣心態。
然而……沒承想,巖崎彌太郎竟然還真給他淘來了一桿槊!
巖崎彌太郎找到了一個鐵匠——此人聲稱他有槊。
據此人所言,這桿槊出自他爺爺之手。
他爺爺非常癡迷古兵器,于是根據古籍的記載,煞費苦心地鑄造了一桿槊。
京都近年來的動蕩,令得這名鐵匠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因為家境愈發拮據,所以他當即決定把他爺爺所親鑄的這桿槊給賣了。
青登并未親眼見過槊的實物,所以也不知道這玩意兒究竟是不是槊。
不過,根據“很長的矛就是槊”的理論,這應該就是槊了!
即使它不是,也權當它是了!
此槊全長達3米多,重量在40斤上下,槊桿為褐色,槊尖的長度約70厘米,呈劍形,兩面開刃,看上去就像是把一柄雙刃劍給嵌在一根木桿上。
與隋唐時期的那些動輒5、6米長的槊相比,這桿槊無疑屬于“迷你版”。
但對青登來說,這樣的長度剛剛好!
隋唐時期的槊不必考慮連續作戰,刺完一擊就直接脫手,所以自然是有多長就整多長。
青登的目標乃是“化槊為槍”,在蘿卜的背上進攻、防守、完成一系列復雜動作,用槊來使出只有用槍才能辦到的招式。
所以說,這槊絕不能太長,太長的話就礙手礙腳了。
3米上下的總長度,耍起來正好順手!
事實證明,青登選槊來作為自己的騎戰兵器,是無比正確的選擇。
在天賦“槍術逸才”的加持下,青登擁有著62倍于常人的槍術才能。
但是,他從未系統性地修習槍術。
他只觀摩過幾次原田左之助的練槍現場,然后憑著“槍術逸才”和“鬼之心+5”的加成,偷學了幾招。
不過,說道到底,在騎戰中使槊,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技巧、招式。
騎戰比步戰更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兒。
只要有高大的身體、強健的肌力、敏捷的速度、發達的反射神經,然后把槊掄圓了,瞎幾巴掄!逢敵就掄!這就行了!
此時此刻的青登,便是這般。
沒有招式可言,就只是單純地瞎揮、亂掄!
長槊挺出,拉回,直刺,橫掃,下砸,上挑,斜劈。
疾如狂風,勢如奔雷。
所擊者破,所當者服!
槊鋒到處,一片鮮血飛濺殘肢亂舞,賊寇們落得各式各樣的悲慘下場。
或是腦袋搬家,或是斷手殘腳,或是上下身分離,或是直接被大卸八塊。
蘿卜腳下生風,牛蹄鏟削著地面的泥土,頃刻之間已闖過層層敵陣。
青登在奮勇作戰,蘿卜也沒閑著。
牠一邊拔蹄狂奔,一邊不時地頂飛擋住其前路的倒霉蛋。
被這頭大黑牛給活生生撞死的家伙,可不在少數。
青登根據戰況、地形的變化,精準地調節蘿卜的速度。
時而以腳輕磕牛腹,命牠飛馳。
時而用嘴勒住韁繩,讓牠緩奔。
通過對速度的精確調整,在更好地追殲賊寇的同時,以便使開始冒汗的蘿卜可以稍得休息。
縱使只有一人一牛,照樣殺得他們潰不成軍!敵陣紛紛退散如波開浪裂!
第(1/3)頁